恐惧和爱的表现方式常常是相似的:它们都能让人们执着、专注、倾注大量精力,并且愿意为此做出极大的牺牲。然而,这两者背后的内在动机却截然不同。 在恐惧的驱动下努力前行的人,极为关注结果的得与失,对他们而言,胜利与失败如同生与死的界限。由于他们内心深处那份我必须做到,而且只能这样做的坚定信念,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会促使他们尽善尽美地处理每一个细节。 然而,这样的追求也会让他们感受到沉重的压力、精疲力竭和易疲乏的状态。因为潜意识常常会施加疲惫,迫使他们停下无止境的自我惩罚。 当恐惧达到极限时,他们的自我强制力也会随之增强,这种恐惧感驱使他们更加努力,最终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同样明显:一旦消耗达到临界点,潜意识便会开启另一种防御机制——抑郁。 那些能够坚持、努力和不断追求提升的人,往往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抑郁的阴影。你可能会看到他们在外表上光鲜亮丽,却难以领会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绝望。强迫自己拼命努力的人,心中常常是无欢乐可言的。 而在爱的引导下去追求目标的人,内心并不设限于坚持和努力,而是满怀冲动,渴望去做。他们享受这个过程,对他们来说,成功当然令人欢欣,但即使未能如愿,也能从过程中找到乐趣。他们更在意的是过程的投入,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对未来的尝试充满好奇的他们,即使对结果有所关注,那也是出于一种征服的欲望,驱使着他们一再尝试,直到结果显现:要么成功而心满意足,要么耗尽力气而停下脚步。他们在身体极限到达之时能够自觉停下,因为他们理解失败并不可怕;恢复过后,他们依旧能继续,因爱所在。 当然,如果你从某项爱好中获得了额外的赞美和欣赏,激发你对结果的渴望,系统的动力也会随之转变;当对失败和失去荣光的恐惧压倒了内心的爱意时,动力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我认为,要有意识地去实现一件事情,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方面,你可以选择去热爱它,去享受它,无需过于介意结果的得失,单纯地感受这个过程,你自然能够轻松驾驭。正如马云所言:赚钱只是结果,而从来都不是我们的目的。这种方式更加自然、放松。 另一方面,你可以放大自己内心对它的恐惧,明白不去做的代价会有多么沉重,那么你坚持下去的动力就会显著增强。这种方式则会施加更高的压力。 两种动力,各有千秋,选择取决于你内心的感受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