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中指责伴侣只会让关系变越来越远。有人会想,我真的能忍住不指责吗?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是否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避免指责?即使遇到让我们很不满的事情,我们也要忍耐吗?那该怎么办呢? 首先,对于是否应该在关系中指责这个问题,答案是:【不应该】。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无论你有多么理直气壮,指责的结果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方感受到自己被攻击,觉得在亲密关系中,自己没有得到艰难被攻击的人,通常会做出两种反应,一种是进入防御模式,用各种理由来捍卫自己的立场。 另一种是进入回避模式,选择远离这个对话。当伴侣进入防御模式时,他们的大脑会产生各种为自己辩解的理由,越辩解越会认为自己没有错,也不愿意改变行为。同时还会觉得,伴侣根本不理解自己,而回避模式的伴侣会逐渐形成不再愿意沟通的习惯,关系也会逐渐疏远。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实际上,当我们指责伴侣时,背后的动机通常只有两个,一是想表达自己的情绪,不满、委屈、愤怒。二是希望对方改变自己的行为,但可惜的是,指责并不能达成这两个目标。 当对方感受到攻击时,他们不仅不会关注你的情绪,也不会想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他们只会更加放大自己的情绪,并且更想捍卫自己的行为。所以,在亲密关系中,记住,无论何时,都不应该指责对方。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下一个问题,如果在亲密关系中感到不满,难道就只能忍住不说吗?答案是:【不是的】。 我们要忍住的是,自己想要把情绪发泄到对方身上的冲动,但并不是要压抑自己的不满。著名心理学家John Gottman曾深入研究过亲密关系。他的研究表明,当我们感到不满时,首先要做的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带着情绪去跟对方沟通,希望对方来帮我们处理情绪。 可以选择先独自去发泄情绪,比如打枕头,找朋友聊天或者冥想,反正要找到自己的方式来处理情绪,然后再和对方进行有效的沟通。那么怎么沟通才算有效呢?一个大原则是不要用表达不满的方式,而是用表达需求的方式。 原因很简单,表达不满的方式默认了对方的行为是不符合自己预期的,似乎对方应该按照自己的意面去做,而表达需求则没有这种默认,而是去表达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要求对方改变。如果对方愿意配合,但是因为他在乎你,而你会感到很感激。如果对方暂时做不到,我们也不需要指责对方。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个沟通的万能公式:表达感受+表达需求+理解对方的脚步。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对事不对人,避免不断讲道理、居高临下或发泄情势。可能这样说有点抽象,举个例子会更清楚。 比如你今天工作一天,回到家里面,发现另一半在沙发上看电视,厨房里堆满了脏碗碟,这是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你怎么这么懒,一堆脏东西不收拾。我工作一天累死了,回家还得帮你收拾,这就是典型的指责性沟通。这时候伴侣可能会选择辩解、争论起来,或者直接回避,不想再谈这个问题。 这样做对改善情况有帮助吗?我们可能认为,通过指责,可以让对方以后收拾厨房,但事实上对方接收到的可能是我们对他的嫌弃,那么应该怎么做呢?按照刚才的公式,我们可以尝试平和的说:“亲爱的,我今天上班一天好累,一直期待着回到家能休息一下,但看到厨房还没收拾,我有点烦,你能帮我收拾一下吗?我注意到,有时候你会收拾,有时候又不收拾,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说的关键是没有包含指责的成分,完整,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同时也希望理解对方的立场,这才是真正的有效沟通。记住,如果你希望自己被理解,就要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发泄情绪。 如果希望你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就要明确告诉对方,你希望对方怎么做,而不是期望他自己猜出来。如果希望与伴侣的沟通越来越好,只要努力去理解对方的角度,而不是在心里假设对方的想法,造成不必要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