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A的故事 “我就是不想努力了,反正也没什么意义。”A的状态像一团被雨水浸透的棉花,绵软无力却暗藏重量。这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当失败次数累积到一定程度,大脑会自动切断努力的神经通路。 在咨询室里,我们没有急着讨论“如何振作”,而是画出了她的“能量消耗图”:每天起床需要对抗3种自我否定声音,工作中60%的时间用于讨好他人……原来,“摆烂”是她保护核心自我的铠甲。 干预关键点 1️⃣ 建立“最小行动单元”:从“完成一件小事”开始(如整理桌面5分钟),让多巴胺系统重新启动。 2️⃣ 重构失败叙事:把“我做不到”替换为“我还在学习过程中”,允许自己处于成长曲线的前端。 3️⃣ 情绪温度计:每天记录情绪波动时段,发现她每周二下午最易崩溃,于是安排这段时间为“安全放空期”。 三个月后,A发来消息:“今天主动申请了项目负责,虽然手抖但还是交上去了。”你看,冰层裂开的声音,往往始于最细微的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