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抑型人格

从小被教育要懂事、要听话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形成压抑性人格。他们往往陷入自我内耗的困境,常常用吃亏是福来麻痹自己,放弃本应该得到的利益,遭遇不公平时呢,往往习惯性沉默,错过反击的最佳时机,而面对机会时,又会过度纠结是否合适,结果被他人抢占先机。其实判断一个人小时候过的好不好很简单,就是看他是不是胆子小、脸皮薄,还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胆子小是因为小时候经常被恐吓,脸皮薄是因为小时候经常被羞辱,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是因为小时候经常被否定、贬低,导致自卑感强。恐惧、羞耻、自卑、压抑是造成心理问题最常见的原因。心理学中认为,未曾表达的情绪呢,永远不会消失。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可能藏着一些未曾表达的情感和需求,我们会害怕一旦说出这些话,可能会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或者是说了也没用。比如在你小时候,你的父母对你说了一些特别难听的话,直到今天你还经常能记得,每次一想到这事呢,你就特别难过。而你又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不满,因为你知道,哪怕你说出来,他们可能会告诉你:就这么一点小事,你居然记仇到现在,是不是你瞎说?我根本不记得了,那既然正常表达没有用,所以我们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当我们长大后呢,也更容易成为别人口中的老好人,遇到问题时呢,倾向于优先为别人考虑。简单,就是说不爱自己,其实也不懂得爱自己,喜欢自我贬低,遇到问题呢,会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内疚也会留在心中,升级为自责,最后呢,甚至性格里面也会有一些自虐性的特点。那心理咨询中,面对喜欢压抑自己想法的来访者,咨询师常常会用到空椅子技术,会请他们面对一把空椅子。将空椅子想象成那个让他们感到困惑的人可能是他成长中缺席的父亲,一个忽视他们的母亲,或者是一个曾经背叛过他的朋友,然后直接向这把椅子表达他们的感受。比如有的来访者会说:妈妈,既然你从没有想要过真正的了解我,当初为什么还要生下我呢?难道你觉得只有在物质上供养给我们尽到责任了吗?这些话听起来可能和我们平时抱怨没有什么不同,但当你真正的把心里话讲出来,那种感觉就大不一样了。愤怒就像身体里的毒素,说出来就像把它排出去一样。那面对喜欢压抑情绪的来访者呢,最快改变情绪的方式就是改变环境,谁让你不爽了,你就离他远一点,哪里让你不舒服了,你就换个地方。在家里感到孤独,你到到人群中去,你在人群中感到烦躁,你就宅在家里清净。情绪本质上是环境的产物,到不同的环境里,可以让你产生新的想法,从而产生新的情绪。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