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会因为某个时间一直和这个人相处,从而对他产生依赖甚至控制欲,他离开的时候,你会痛苦难过,可是只要出现新的人陪着你,你又会很快忘记他,就谁陪在你的身边,你就喜欢谁。你总是想有一个人随时分享,能够给你回应。对待感情,你很担心失去对方,收获一点点好,就会掏心掏肺的付出,就你是一个需要被爱的人,但你好像从来没有爱上过任何一个人。这也是心理学中的地位giver 性人格,他们内心是有一个没有长大的内在小孩,他们没有在原始课题那里获得足够的爱,那这样的人长大之后呢,就只想找个人依靠。底层需求不是找爱情,而是找个爸爸妈妈来爱自己。一旦别人给他好感,他就会误认为那就是爱,于是把自己压抑的渴望和需求全部投射出去,去过度补偿最深处对爱的渴望和诉求,来满足自己比普通人更缺失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比如他们更喜欢网恋,网恋的本质就是缺爱和孤独,一个有正常社交的人,他们不会每天抱着手机在网络上勾勒出一个完美的人,幻想去爱自己,甚至于他还会把内心的缺失投射到外界。就他们从来没有获得过无条件的爱,那他就会通过无条件的对一个人好,幻想别人也这样对自己,看上去好像是不停的付出,但实际上他只想找一个理想型的爸妈来补偿自己内心的缺失,而不是真正的去爱一个人。所以你会发现为什么他们在构建亲密关系的时候经常遇到挫败,因为他们不会爱别人,看不到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他们被自己内心的匮乏给裹挟了,那如果我们是这样,该怎么办呢?首先,放下从原生家庭父母求爱的执念,要相信你是有能力好好爱自己的。不再用付出和牺牲换取他们的认可,也不再通过控诉和斥责去抱怨不公,并开始把注意力回归自身,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与渴望,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身上,学会自己爱自己,在你不能爱自己,需要别人爱你的部分。要学会正确表达。有时候越是需要一个人,越是被动,越是渴望呢,就越会假装无所谓,其实这是一种主动羞耻感。有的人对于主动是有羞耻的, 对别人的热情也是羞耻,因为他们的内心太需要别人了。而我们太需要别人的时候呢,实际上我们的潜意识已经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很卑微的位置上,就接受不了自己的卑微,所以要用高冷来防御。所以我们要学会一致性表达,就我需要你,我就直说,我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渴望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不是付出行动的方式。我对你很生气,我就骂你砸东西。 这是付出行动,前者只能把别人吓跑,而后者有了思考关系的缓冲,更有可能获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