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消除焦虑,而是跟焦虑交朋友 后现代心理学派怎么理解焦虑与人的关系呢? 首先,我们需要带着善意理解自己为什么会陷入焦虑情绪。 心理学常说,焦虑指向未来,我们期待可以实现更美好的愿望,成为更理想的自己,这个期待有可能来自社会文化,来自父母,来自自己,当我们还没达到这种期待,所以我们被这个焦虑牢牢地掌握着。 后现代心理学派有一句名言: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假如我们能跟焦虑这个问题分开,尝试跟它对话,也许我们能够打开不一样的心灵空间。 我们可以问问焦虑,你是从什么时候来到我的生活的? 你今年几岁了?是谁或者是什么事情带你过来的? 在哪些时刻我会感受到你的控制?在哪些时刻你会安静地待着,默默地守护我? 你给我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和不好的影响? 也许,焦虑会说:好的方面我让你保持忧患意识,让你记住还没实现的梦想,让你努力向上,取得一天比一天的进步。不好的方面,我可能会让你失眠,可能会让你过度紧张,可能会让你无法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有的时候焦虑能够被你好好地照顾到,有的时候焦虑会蒙蔽了你的双眼,让你以为自己陷入困境再也无法抽身,让你无法看到你生命的全貌,忽视了生命中宝贵的时刻。 听到焦虑的回答后,你可以反问自己,你希望跟焦虑保持怎样的关系,才是你想要的生活? 有的人,例如奋发图强要干一番事业的企业家,会希望焦虑能够像朋友一样,常常陪伴在身边,这样他就能够识别风险,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成就丰功伟业。 有的人,例如承担太多来自社会和父母期待的青少年和所谓“班味”很重的打工一族,希望焦虑能够少一些到来,能够享受身心的平衡。 所以,按照叙事心理治疗的哲学理念来说,每个人心里的那个“偏好故事”不一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宗教,想清楚焦虑对自己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我们就能找到跟焦虑友好相处的方法。 善解自己的不容易,善解自己为问题付出过的努力,看见自己独特而宝贵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