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痛苦的本质是认识失调

那些常常心怀期待,却又无能为力的人,才会感觉痛苦。心理痛苦,多数是自我攻击的导致的。痛苦的人,常常执着于关注没有的东西,而忽略了拥有的东西。若一个人持续感受到心理痛苦,本质上是他心理有一种认知失调,或者说认知错位。强烈的期待,和脆弱的能力,是这中间的一对矛盾。癞蛤蟆想吃害虫这件事从来不会使其痛苦,因为触手可及,它具备随时随地捕捉害虫的能力,整个过程只有场景的约束,不会有太多无法克服的障碍。而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件事会另其痛苦,因为天鹅在天上飞,癞蛤蟆是轻易不会接触到的,这是它天生能力与期待的严重不匹配,倘若一直想这个问题,那产生的痛苦就会很要命。把癞蛤蟆比作人,也是如此。这代表了人的异想天开,不够接地气,不够接纳现实。有些人往往心怀宏大的理想,却身无任何长技。此时此刻,就会哀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其实哪有什么怀才不遇,只不过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罢了。很多人的心理痛苦,往往都来自于不能认清自己。对客观的现状矢口否认,拒不接受现实,活在一种过分高估自己实力的梦幻之中,试图在内心建造一座神圣的殿堂,以向世人证明自己的精彩。这样的人,也往往活在虚无之中。常常抑郁不得志,悲观失落,内耗自损。我们的期待与我们的实力不匹配,且我们无法改变时,我们就会产生痛苦。如何才能减轻这样的痛苦?如果积极的努力也不能改变状态,那降低期待,接纳现状也许是唯一的解药。学会降低期待,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件事都满足自己的期待。一方面,从实力出发,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个人的能力限制了个人期望的实现;另一方面,每个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和机遇,在社会上升期能够很容易做到的事,在下降期则有可能变得更困难。深刻认知到期待要与现实相匹配,这样的痛苦就会少很多。无条件的接纳现状,这也一种保全之策。或许在未来长期一段时间内,自身的能力都可能达不到期待的水平,那就接纳它,进而慢慢提升它。改变自己的心态,也许哪怕当时是极其糟糕的样子,也要尝试用接纳的视角来对待它,与问题共处,让时间解答。在接纳自己的过程中,等于接受了一次全新的自我疗愈。没有评判就没有对错,就没有价值观撕裂带来的内心挣扎。不带任何评判的接纳,通过一次又一次疗愈,最终会让我们走向坦然。反思我们的痛苦,从痛苦中看到自己的问题,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