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式,模式就是我们在过往关系脉络中建立的预期,习得的经验,内化的链路,以及表征在背后的独特情感。一个人如何才能获得关系意义上的安全感?最“不劳而获”的方式,就是有人能耐受着自己的模式,被投射但不认同,被扰动但维持着独立,并以极大的耐心将回应传递过来。但这是何其理想化,受伤的模式必然制造着天然的交互困难,当我们习得了失败的关系经验,就必然会坚信这种失败,抵御这种失败,这种对于还未发生之事的警觉、回避、对抗、退缩必然会制造出令他人难以理解和承接的困难,它本身就是在复制失败的经验,即便其背后隐含着希望,但更多的后缘必然也会扰动对方的后缘,一个人的脆弱必然会以防御的形式威胁到另一个人的脆弱。从心理重建的角度来讲,模式化的行动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在组织过去的经验,只有调用了过去,衔接了过去,历史才有望被重构。在这个视角下,倘若我们一开始就规避了模式,那即便我们获得了安全的回应,那个回应指向的也是一个健康的自体,而非是受伤的自体。就像一个人可以用自己“好相处”的面向和别人建立起好的关系,获得对方好的回应,但那些“好”并不直接作用在自己的受伤经验中。而在现实中,我们不可能任由自己的模式去支配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因为那会打破他人的安全,消磨掉他人的耐心。其实人在重要的关系里一定是会暴露模式的,这几乎是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用自体心理学的话来讲,人一定会在自体客体关系里动员起受损自体的发展渴望——人格潜力和生长动机使然,这里面既包含着重新获得安全的希望,也包含着再次受伤的恐惧,它必然会启动对应的经验组织过程——特定的情感和行动方式。我认为关系中唯一有选择,有自由意志的地方也在这里,我们可以选择以怎样的方式去表达脆弱,以及在模式爆发过后,以怎样的意愿去重建对话,修复连接。就像我过去重复过很多次的观点:让关系失败的不是冲突本身,无论那种冲突是因为什么理由造成的,真正让关系失败的是关系里不包含任何修复机制,是两个人在冲突过后,不再有各自的内省和指向问题关键的持续性对话,真正的安全是在这个位置上一次次获得和重建的。人在关系里受伤,也必然是在关系里痊愈,我们认知和习得的一切,最终是为了在这一刻的交汇中艰难转向,在受伤的地方获得新的经验。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