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偶尔动了想买一件稍贵物品的念头,父母的话语便在耳边回响:“你现在能挣钱了,可千万不能乱花钱,家里还指望着你呢。”刹那间,你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太过奢侈,连忙打消这个念头。 当异性找你交流事情,伴侣有意无意的指责便浮现在脑海:“要是你爱我,就不该有任何异性朋友!”于是,你开始慢慢切断与所有异性的往来。 当临时接到一个难度颇高的项目,却没能按时完成,领导的话便传入耳中:“这么重要的项目我都交给你了,你到现在还没做好,太让我失望了。”紧接着,你开启没日没夜的加班模式,舍弃自己全部的娱乐时光…… 倘若你也时常像上述情形一样,被“愧疚感”左右,不断牺牲自身需求去满足他人,甚至超出了自己的承受界限,变得愈发小心翼翼,自我消耗严重。 那你就得留意了,你极有可能陷入了“愧疚诱导”(guilt inducement),这是一种隐蔽且极具破坏力的“情感操控手段”。 有些人常常将其当作操控他人的心理工具,以此让他人顺从自己,为己所用。 不过,“愧疚诱导”往往发生在亲密关系里,比如亲子、伴侣、好友之间。受害者常常难以察觉,即便后来有所察觉,想要反抗、离开,却又因害怕破坏关系而放弃。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识别“愧疚诱导”的行为呢? 要是发现别人对自己进行“愧疚诱导”,又该怎么做呢?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如何避免被他人“愧疚诱导”。 1.如何识别“愧疚诱导”? 在人际交往中,你或许或多或少都遭遇过他人的指责。 这些话语就像无形的枷锁,让我们在情绪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不断反思自身,还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弥补行为。 这便是“愧疚诱导”—— 操控者借助一系列言语、行为,在对方心里种下愧疚的种子,使对方产生自己做错事、对不起他人的负面情绪,进而迫使对方在愧疚感的驱使下,违背自身意愿,服从操控者的要求。 要是你常常怀疑“我是不是又做错了”,或者感觉“我好对不起TA”,那你就得警惕了:你的愧疚感是否适度呢? 首先,人有适度的愧疚感是正常的。 在社会关系里,有时愧疚感有着“利他作用”:当我们确实做错事时,愧疚感会提醒我们改进言行,弥补过错。 一个完全没有愧疚感的人,往往会在伤害他人后却浑然不知,甚至会故意去伤害他人,这类人通常比较危险。比如,这类人可能具有“自恋型人格特质”或者“反社会人格特质”。 然而,过度的愧疚感同样有害。 它会给你带来极大的情感负担,让你不断陷入自我怀疑,降低你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甚至会影响你做重大决策,损害自身权益,做出超出能力范围的自我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