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这4个方法,轻松告别“摆烂期”!

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什么也不想干,对一切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来,只想躺在床上,用短视频或是游戏来麻痹自己。即使偶尔感到厌倦,也没有动力去改变,只能任由着自己继续摆烂下去。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个体为了应对内心冲突和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模式,它往往伴随着动力缺失、消极怠工等状态,主要是有以下几种情况。 01缺乏目标 缺乏明确目标的人会找不到努力的动机与意义,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所以只能选择摆烂。就比如对职业规划感到迷茫的人,虽然有心想做出改变,但是没有奋斗方向的指引,就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02习得性无助 当个体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后,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严重怀疑,他们觉得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现状,从而不得不选择放弃。而且为了避免再次体验到这种痛苦和无助感,常常会逃避现实,陷入到长期的摆烂期。 03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对自己完成任务或达成目标的能力缺乏信心,认为即便付出努力也难以收获成果,这种自我设限会加剧摆烂状态,阻碍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04社会压力 当个体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且认为这种差距难以弥补时,可能会产生 “摆烂” 心态,因为他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追赶不上别人,所以还不如摆烂。 除此之外,随着电子设备的出现,人们很容易陷入到虚拟世界里去享受即时的快乐和满足,但这种逃避行为会形成一个闭环,让现实问题因得不到解决而变得更加棘手。那么到底该如何应对摆烂期的无力感,重新恢复到积极的状态中去呢? 01接纳自我 首先,接纳自己当下的状态,减少内心的自我冲突。摆烂期常伴随着焦虑、沮丧、疲惫等多种负面情绪的出现,当不再过分苛责自身时,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会逐渐减轻,心理状态也会更加平和稳定。 02调整自我认知 摆烂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自我认知,比如“我很差,做什么都不对”等这类想法,可这些都是主观想法上的枷锁,而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情绪状态。所以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回顾以往的成功经历,来激励自己去改变和成长。 03设定明确的目标 目标能为个人指明方向和提供动力,所以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及当下的实际情况来设定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然后再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去实施完成。比如想考一个心理相关的证书,那么就要制定每天的学习安排,具体到时间、进度和方式等等,然后再根据之后的实行及时调整,确保目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04良好的生活习惯 好习惯的保持可以让生活更有秩序,减少因混乱和无序带来的无力感。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习惯入手,比如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及时收纳整理,保证房间的整洁;坚持晨跑或是睡前冥想等等,这些习惯的养成会提升自我控制感,为身体注入新的活力。 摆烂并不可怕,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个自我审视的机会,能够看到内心的脆弱与不足。不过长期陷入到这种状态可能会对身心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要勇于追寻目标,赋予自己重新出发的信心和动力,怀着美好的期望,继续出发吧!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