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比如,在参加一场重要的演讲比赛时,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相信自己能够凭借所掌握的演讲技巧和充分的准备,在舞台上发挥出色,即使面对台下众多观众也能保持镇定,积极运用各种策略来吸引听众注意力,比如生动的语言、恰当的肢体动作等。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可能在比赛前就开始怀疑自己,担心忘词、紧张到声音颤抖。在比赛过程中,一旦出现小失误,比如口误,就会更加焦虑,觉得自己肯定搞砸了,后续的表现也会受到影响。 自我效能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当我们在某方面自我效能感高时,会更愿意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付出更多努力去完成,遇到困难也更能坚持。比如学骑自行车,相信自己能学会的人,摔倒几次后还是会继续尝试;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可能摔倒一次就打退堂鼓了。 同时,自我效能感还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个人的成败经验,成功的经历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失败则可能降低它;替代经验,看到与自己能力相近的人成功,会提升我们的自我效能感;言语劝说,他人的鼓励和肯定也能增强我们的信心;还有情绪和生理状态,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自我效能感往往更高。 你觉得自己在哪些事情上自我效能感比较高呢?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