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生活上,还是职场里,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自己在会上苦口婆心讲了很多,下面的人却没有任何回应;掏心掏肺讲了很多道理,对方还不情不愿;跟对方谈了很久,人家还是云里雾里。 这时,我一般会建议他先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或许你说得很对,但你的沟通方式让人不舒服所谓: 三流的沟通者表达情绪; 二流的沟通者传递信息; 一流的沟通者提供价值。 沟通的本质是交换信息价值,沟通的关键在于你清楚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而对方又听进去了多少。 好的沟通往往能精准地抓住对方的心里状态,让对方凝神谛听。能让问题从1变成0,让机会从0变成1,让成功从1变成100,让关系由浅入深。 落到实操,就是说话要有顺序。01:先倾听:所有沟通的起点都是“沉默的智慧”沟通最重要的技巧,其实不是表达,而是先倾听。 如果忽视这一点,很可能会导致对方感到被忽视或被不尊重,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同时,一个沟通高手,不是上来就出招,而是见招拆招。 这种倾听不仅仅是听对方说了什么,更重要是理解对方的情绪和需求,从对方的言语、肢体等基本判断出对方的层次,再决定自己接下来该怎么与对方沟通。很多人都不擅长听的原因就是:并不在意别人表达什么,却总希望别人先认同自己。 这就很容易造成彼此的观念不一致,对方会本能产生自我防御的意识,你的沟通就变成了一场证明自己的独角戏。 曾经听到一期播客讲到有关沟通,大致是沟通,需要建立在同一逻辑下,也就类似于同一文章上下文,否则就是鸡同鸭讲。 比如:你想要与对方沟通前,你要先进入对方的上下文,拉通理解,给予肯定与认同。如果有不同意的观点,可以自己先记录下来。 当你先给予对方认同,把这种尊重和理解抛出去,就等于先给沟通留下了口子,也为你后来的表达留有余地。 这里需要注意的细节是: ①:消除干扰其实,80%的无效沟通源于“伪倾听”——身体在对话,思绪却在手机、待办事项或内心评判中游离。真正的倾听需要专注,保持眼神接触,用肢体语言告诉对方“此刻你最重要”。 ②: 听懂潜台词沟通高手深谙“冰山理论”:语言只是表层,情绪和需求才是水下巨峰。当同事抱怨“项目太难”,可能潜藏“我需要支持”;当伴侣吐槽“你总加班”,实则在说“我想要陪伴”。 听到对方讲话和会听对方讲话是两码事。 ③:反应式倾听心理学中的“镜像效应”揭示:重复对方的关键词(如“你刚才提到压力大……”),或总结其感受(如“听起来这件事让你很委屈”),能让对方产生被理解的强烈共鸣。这种“回声”技巧,比千句安慰更有效。 02:先说对方想听的华尔街谈判导师有个铁律:“你要想钓鱼,就要像鱼一样思考”。沟通的本质不是说服,而是让对方主动靠近你。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建议,也就是让别人能听得进去,首先就是要让对方感到”你懂我”,“你理解我”。 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迎合对方的观点,而是找到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点,通过分享类似的经历、感受或观点,让对方感受到你站在了他的角度。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逻辑,一张嘴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一大堆自己的看法。这不叫沟通,这叫抬杠。 这里有三个小技巧: ①:利益前置:从“我想要”换到“你需要”比如:销售员的黄金话术:“我知道您最关心性价比,所以我们特别设计了这款兼顾性能和预算的方案……” 跟领导沟通:“这个项目进展很顺利,预计下月就可以完成了”。劝朋友别熬夜,可以说“我看你最近状态不太好,是不是太累,你需要休息”。 ②: 情绪共振:先给“止痛药”比如:当客户暴怒投诉时,平庸的客服解释流程,高手却会说:“让您经历这样的麻烦实在太抱歉了(共情),我完全理解您的焦急(认可情绪)。” ③: 寻找共识:用“是的,而且……”替代“不,但是”夫妻吵架时,一句“你说的有道理(认同),同时我有个补充视角(扩展)”,远比“你错了”更能化解对立。沟通导师葛洛夫的观点:“有效的沟通取决于对话题的充分掌握,而非措词的甜美。” 03:说你该说的:精准表达鲁迅曾说;说话要说到点子上,不要啰嗦。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解决一个问题,我们终究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基于前面的倾听和理解两步,这时候的你大概也能判断出对方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时候就该你出招了。说你该说的,不该说别说。自己要拎得清。 切入主题,精准地抓住核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达你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随意延展话题。不然会让你们之间的沟通失控,目的偏离,最后发现,沟通了半天,都没说到正事上。 并且你还可能将自己不擅长的地方暴露出来。毕竟有句话叫“言多必失”。很多人说话就是脑子一热,什么话都往外说,什么事都能吹天吐地,啥事都讲。 沟通,需要适当藏拙。这里有三个禁区法则: ①: 时机法则:不在情绪上头时说研究发现,人在愤怒时智商下降20%,此刻讲道理如同对牛弹琴。聪明人会说:“我们先冷静十分钟,再一起找解决办法好吗?记住:给情绪降温,才是理性沟通的前提。 ②:边界法则:用“三明治话术”包裹真相 比如:批评下属时,你可以按“肯定+建议+鼓励”顺序:“你的创意很新颖(肯定),如果数据再扎实些会更完美(建议),相信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鼓励)。” 这也可以完美实践了“0.5+0.5=1”的婚姻沟通公式——削去棱角,保留核心。 ③:止损法则:有时沉默比发声更有力 面对恶意挑衅,乔布斯的应对堪称经典:“如果有人说你偷吃了他的披萨,与其争辩,不如擦擦嘴角的酱汁。” 有时,适时闭嘴才是最高级的防御。 04:说你想说的:真实袒露当我们完成了倾听,满足了对方的需求,履行了沟通的责任,此刻你已赢得了表达权,最后就到了表达自我的时候。这一步是最核心的一步,是为我们争取利益关键的一步。 这里有两种方法: ①:结论先行抛出自己明确的观点或结论,通过有效的数据,有力的事实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再同步穿插一些贴切的故事或场景加以描述,最后在重述结论,引起被沟通者的共情和想象。 你仔细观察,大多文章或演讲也都是按照总分总这个框架来写的。不让先解释后结论的原因是,容易在沟通时,瞻前顾后,连自己都忘了最初想说的结论,最后把自己绕晕了。 ②:故事锚定:用画面感取代说教 神经科学证实,故事比道理更能激活大脑记忆区。 比如:想让孩子戒手机?不要说“伤眼睛”,而是讲:“有个小朋友长期看屏幕,后来他的眼睛像蒙了雾的玻璃,再也看不清妈妈的脸了……” 05: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写道:与人打交道,我们面对的不是绝对的理性动物,而是充满了情绪变化,满腹成见,受自负和虚荣驱使的生物。 因此,好的沟通,需要刻意修炼。正如洛克菲勒所说:如果交流能力是一样商品,我愿付出比任何事物都昂贵的价格来购买它。 所以,掌握高层次的沟通力,才能修得对生活的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