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的释放伴随孩子的成长 ❶ 攻击是孩子的成长信号 攻击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温尼科特说,最早形式的攻击从子宫中就已开始,那就是婴儿的胎动。成长的动力本身包括攻击性的释放,《如何应对孩子的愤怒和攻击》一书中提到,当孩子经历一个成长节点时,攻击性情感就会浮出水面。 刚会爬的婴儿喜欢乱扔东西,学步期的儿童有咬人打人的行为,到两岁左右孩子突然脾气大增,处处跟父母对着来,这些攻击性的释放都伴随着成长的重要节点发生着,孩子会享受制造混乱与激怒父母所带来的快感,他试着用新的方式和父母沟通,这个行为的背后是他对于分离在做进一步的准备。 攻击的同时孩子也有和父母保持连结的复杂心情,所以孩子会非常关注攻击之后父母的反应。 ❷ 攻击是孩子试探边界的表现 一岁半的悦宝最近特别喜欢咬人,经常突然地就在我胳膊上咬一口,我先是大叫一声:“哎呦好痛啊”,他看到我的反应后,还想再咬一口,我指着他留下的一圈牙印说:“你看,你把妈妈咬痛了,给妈妈揉揉好吗”,这时,他就会用小手拍一拍再搓一搓咬的地方。 在我反复告诉他妈妈会很痛之后,他仍旧会忍不住想咬我,但不会用力咬,会假装地咬我,他在试着控制自己,也在试探边界在哪里。 大一点的孩子会因为抢夺玩具攻击其他小朋友,这其实也在试探自己和别人的边界,只不过通过抢玩具表现出来,所以攻击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在学习怎么和他人打交道而已。 ❸ 攻击是无法表达的亲密 为人父母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和你玩得正开心时,会突然抓一把你的头发,或者抠你的鼻子,戳你的眼睛,看见你假装发怒还会笑个不停,这些行为都是在表达他有多想和你亲近。 游戏中的一个小孩突然打了另一个小孩的行为,也可能是为了表达亲密,因为他还没有学会其他表达方式,比如说语言。 就像我能感受到悦宝咬我时有某种原始冲动在支配他,让他停不下来,他也还没有能力把攻击和爱的能量分开,就一股脑地全部投注到他喜欢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