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焦虑型人格?他总是会把那个爱自己的人逼走。 在一段亲密关系里,他总是患得患失,不管伴侣对他多包容,那种挥之不去的不配得感,都让他觉得伴侣会随时离开。他太害怕失去这段关系了,于是,总是不断地做点什么事情,或者付出点什么东西。以至于,常常让自己陷入过度付出之后,又过度索取的局面。 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焦虑型的人明明自身条件很好,却总是找一个条件不如自己的人做伴侣。一旦他找了一个稍微条件好一点的,就会忍不住控制。什么都想管着对方,把对方当成自己的专属。还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情绪统统投射给对方,希望对方为自己所有的不愉快和不满足负责。就像一个欲求不满的小孩,哭闹着让父母爱自己一样。 焦虑型之所以会这样,大概率是因为他有一个爱诉苦的父母。他们总是说自己活得多不容易,为了这个家承受了多少的辛酸,总是强调自己对孩子的付出:要不是为了你,爸爸妈妈也不用起早贪黑的上班;要不是为了你能上个好学校,我们家都已经住大别墅了。反正都是因为你,他们的生活才会有那么多的苦难。即使经济上,并没有那么窘迫,他们也绝不会轻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每当孩子想买点什么的时候,就会责怪孩子不懂事,一边哭穷一边责骂。长期处于这样环境中的孩子,就会觉得,父母过不好,都是自己的原因。会觉得自己花钱就是罪过,自己是父母的讨债鬼。这种深深的愧疚感,会让他长大之后,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好的东西,不配享受,性格极度自卑。 在父母的诉苦中,孩子是深陷于一种亲子关系倒置状态的。什么意思呢,正常的亲子关系,父母是养育者,给孩子提供必要的保障,满足孩子的需求,保护孩子顺利长大。但在这种亲子关系倒置的状态中,孩子扮演了成年人的角色,成为隐形的照顾者;父母扮演了孩子的角色,成了被照顾的人。比如,父母压力大的时候,会对孩子说,要不是为了你,我也不会受这样的罪;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婚了。孩子在内疚的情绪影响下,会变得格外的懂事,他会去照顾父母的情绪,甚至有些早熟的孩子,还会赚钱给父母减轻负担。有些孩子则更像大人,会给父母提供情感的支持和寄托,会主动安慰父母,调解父母之间矛盾。 而父母呢,潜意识里把孩子当成自己人生不幸的替罪羊。通过跟孩子诉苦,把自身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在这个过程里,父母就像个任性的孩子一样,不停的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孩子承受了过多的情绪压力,就很容易形成焦虑型的人格。因为呀,父母诉苦的行为,它本身就是一种焦虑。 焦虑虽然自己就像个泥菩萨一样,但偏偏还有一颗圣母心。也许是从小扮演着照顾者的角色,他总喜欢做个拯救者。一些不负责任的感情骗子,只要声称自己缺爱,不断的跟焦虑诉苦,就能触发焦虑的圣母心,还有焦虑想要救赎他的一种使命感。特别是焦虑女,特别容易遇到渣男,被渣被伤害。这让她们更焦虑,不敢对爱情和婚姻抱有美好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