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忽略的下意识行为,很可能是童年创伤!

1、有人大喊就说不出话 你是否经历过,当有人对你大喊时,就说不出话来? 这其实是一种叫做"冻结反应"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源于我们童年时期的自我保护机制,在面对威胁或恐吓时,身体会选择静止不动以降低风险。若童年常处于紧张或不安的环境中,长大后这种反应可能会被过度激活,成为身体的一种本能反应。 2、习惯性讨好别人 总是下意识地迎合他人,生怕自己的一点小错误会引发不满,这可能是讨好型人格的体现。通常是为了得到父母或他人的认可,而学会不断取悦他人。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不自觉地讨好周围的人,即使自身感到非常疲惫也不会停止。 3、总把事情往坏处想 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焦虑,把事情想象得比实际糟糕得很多这是灾难化思维的体现。童年时期经历的不 稳定或负面事件,让人形成了过度悲观的思维方式,之后即使面对的挑战即便难度不大,也会不自觉地把它放大成无法逾越的障碍。 4、习惯独来独往 你是否更喜欢一个人独处,享受那份宁静和自由? 但过度独立也反映了内心的孤独。童年时期缺乏足够关爱和陪伴,让你学会了自我保护,逐渐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然而,内心深处,你依然渴望被理解和.接纳。 5、一吵架就不说话 每次争吵时选 择沉默,用冷暴力应对,这可能是童年时期父母间的争吵或家庭暴力,让你觉得言语无力,于是学会了用沉默保护自己。成年后,这种应对机制延续,让你在冲突面前选择逃避,用沉默筑起心墙。 6、经常自言自语 如果你经常独自在房间里自言自语,不断与自己对话、商量问题,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性格特质等原因,使你未能充分融入社交圈,导致成年后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自言自语,成为了你与自己对话、寻求内心安慰的方式。 7、生性冷漠 你是否常被他人评价为"生性冷漠"?这实是情感压抑的结果。因为家庭环境、父母态度等原因,你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感,逐渐变得冷漠。随着时间不断增长,变得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周围的人和事也难以产生共情。 8、容易内疚自责 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就内疚自责,即使不是自己的问题也会进行反思。这可能因为,你小时候承担了过多的家庭责任或期望,导致成年后难以摆脱这种过度的责任感。就算并非自己的过错,你也会不自觉地感到内疚和自责。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