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从一个原理讲起,为何接近现实,意味着痛苦。先从例子讲起,小月已经大学毕业了,她已经在家待了三年了,每年都在准备着考研,不过,每次临近考试的时候总会出一点问题,比如说忘带准考证了,还有突然生病了,有一次终于正常考试了,结果,有一道大题她忘了答了,然后,她在家待着就每天吃东西,越吃越多,越长越胖,父母让她出去走走,减肥,小月懒得动,就每天挣扎在吃还是不吃上面,不吃吧,实在难受,吃吧,太胖了,她内心很焦虑,更不想出门了,就天天在家烦躁不安,只有刷手机的时候,让她内心暂时不是那么煎熬。小月和我说有好多问题困惑都需要解决,比如成天吃,想减肥减不下去,想出门,也懒得动,也想考试成功,读研,但没考上,她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听上去她有一堆困难等待解决,不过,细琢磨起来,里面包含着一些东西,比如,小月也26岁了,不恋爱,不出门,难道考不上研究生就不出门了吗?在我们讨论过程中,小月说父母都不缺她挣钱,说只要她愿意,怎么都可以,母亲也说现在就业不容易,自己就是因为学历低也没有个好工作,希望小月能好好学习,考上研究生,找个好工作。父母这样的态度,看上去宽松,但对于小月来说就更离不开家了,没要求,寄予她极高的期待,于是,她就年年考不上,每天在家因为吃东西而纠结。目前呈现的状态对于小月是有继发性获益的,什么是继发性获益?意思是表面因为症状而痛苦,但实际上这个人因为症状在内心是是获得利益的,什么利益呢?比如她不用思考她的年龄,她目前的现状,她能够做点什么?如果一直这样考不上,她该怎么办?所有关于她真正要考虑的东西,因为吃饭肥胖无法减肥都暂时被搁置了。这时,我要补充一点理论,在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偏执分裂位与抑郁位,中间还有个防御方式叫做躁狂。简单解释起来就是当一个人内心处于偏执分裂位的时候,就是内心非黑即白,或者全好或者全坏,这是一个婴儿早期阶段的特点,在他的世界里,喂奶的妈妈就是好妈妈,而当他饥饿哭泣的时候,妈妈没有出现,这就是坏妈妈,这样一个感觉留存在一个人内心世界里长大后,就是偏执,就是在内心里只能有一个结果,不是好就是坏。小月的例子里就有这部分表现,比如她或者就是考上研究生去上学,或者就在家待着,没有中间状态,比如是否能边工作边复习呢?考不上就意味着失败,只能在家待着,什么也不做,考上了,在她的世界里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这就是内心在偏执分裂位。而她目前不停地吃东西,就是一个躁狂的表现,躁狂的意思并非病理上的躁狂症状,而是每个普通人都可能具有的一个面对无法进入抑郁位而进行的防御方式,比如大量地吃东西,这样做得潜意识功能就是防御了现实,通俗讲就是通过吃东西纠结,但还得吃,通过将注意力放在吃方面,就不用再面对其他问题了。那我们再说抑郁位,这个位置的含义就是不断地接受现实,比如婴儿如果正常发育,在六个月以后,就会过渡到抑郁位,在他的世界里,开始整合原来的两个妈妈,一个好一个坏,整合为一个妈妈既有好的部分又有坏的部分,原来她是一个完整的人,孩子内心就会逐渐过渡到现实,意味着她可以接受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着不同层面的母亲形象,这也意味着这个孩子饿的时候可以等待,他理解了母亲会回来的,一个完整的妈妈是值得期待的。这就是抑郁位,抑郁位和抑郁症是两个概念,这个位置也意味着一个人通过哀伤他的失去,而可以面对现实。抑郁情绪是因为无法接受丧失的现实,而很难进入抑郁位这个现实位置。对我们成年人来说,是否他的内心成熟到经常处于抑郁位,就可以通过看他面对生活事件的反应就可以判断出来,那就是是否在面对生活的考验时,可以接受现实。在上面的例子中,小月的内心不知不觉中考试失败,吃东西难以自控,纠结在减肥中,都潜移默化地抵御了进入面对现实的抑郁位。内心不需要去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考不上要不要工作,如果工作从头开始行不行?长期在家待着会不会影响以后未来的生活等等,这一切的不确定,小月的内心就不用再思考了。不仅仅是小月,你可以想一想自己会不会也如此呢?生活表面的纠结,也可以暂时缓解面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恐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