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自卑多半是跟父亲有关系的。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有一个观点:自卑感多是产生于6到12岁这个阶段,而这个阶段也是孩子脱离母亲怀抱之后,初步的走向丛林社会的标志。对于6到12岁孩子来说,父亲的角色像一个审判者,也像是造物主。父亲的评价对孩子的人格塑造至关重要。如果孩子在在跟父亲的互动过程中很少得到正反馈,或者干脆父亲角色缺失,没有任何反馈,孩子会感到自己不被客体世界接纳。 每当他遇到困难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或是自己无法达到理想化的形象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对于他人而言毫无价值,可有可无,或是一无是处。 这种虚无感对人格和性格的破坏力是巨大的,让人变得很羞涩、很内向,故作正经、畏畏缩缩的。 成年之后你只要给他一点情感和赞许,他就会特别感恩。他甚至都不能接受最基本的真心结交,因为他觉得自己根本就不配得到,他觉得自己被别人看不起是理所应当的。 孩子被父亲否定的时候,他感到也是无力防御。孩子会认同父亲对自己的否定和各种其他评价,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对父亲的忠诚。 孩子的自卑感是对父亲的孝敬,也是对父亲的恨意。 如果一个人内心自卑,他会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尤其害怕父亲看不起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父亲的这个认可,一边恨父亲剥夺了自己的自信,一边努力做出成就。 他就是为了得到父亲的一句夸奖,最后才发现,原来父亲根本就不会夸人。 父爱总是那么的隐晦,还带有一些雄性的色彩,父亲给予我们的这种自卑的状态,他不是刻意的,而是受限于我们社会流行的严父慈母的角色。我们经常受到自卑感的困扰,觉得自卑使我们一事无成,因此会把自卑给妖魔化。 其实自卑感运用的好的话,他会成为我们改变命运的动力。自卑的人,他更谨小慎微,比起那些从小没有碰壁过的孩子,自卑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强,因为他是经历过多年打压也没有崩溃的人。 你可以把自己看作是环境筛选出来的强者,如果能够解除父亲给我们自己的封印,把落后于人的自卑变成前进的驱动力,那么自卑将爆发出巨大的潜力,以至于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