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决问题前,先建立情感连接 共情(empathy),也称同理心、同感、投情等。 是指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比如在亲子关系中,有共情能力的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事情并理解他们的感受。 当孩子处于乱糟糟的状态或情绪中时,可能出现一些行为,如大哭发脾气、抗拒等。如果这时,我们直接应对孩子的表现,可能会把自己的情绪卷入其中,最终变成应战模式,以双方受伤而收尾。 我们不妨换一个思维,先不急应战,而是试着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父母先去对情感进行识别,再尝试着用我们的情感去连接他们的需要并给出支持、建议等积极回应,这就是共情的过程。 ㊙️2.你可能是回应了,但支持不够 共情需要情感识别、情感连接、积极回应,三要素缺一不可。 情感识别,需要家长观察孩子的状态、识别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命名情绪。 通常我们在情感连接时,主要有两种形式: 语言的连接和肢体的连接。 积极回应,是带有一个唤醒功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是会得到支持的,会有力量来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光是表现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容易忽略这一点,给到孩子的回应支持不够。 比如没有理解、否认情感、单纯安慰或直接建议,我们来看一个具体案例: ㊙️4岁的女孩因为自己的小熊玩具坏了,很伤心,在客厅大哭,妈妈如何回应? A妈妈: 遇事就哭,哭不能解决问题 没有理解、只看到了孩子的问题。 B妈妈: 不哭不哭,坏了重新买一个就好 有安慰,没有理解,否认情感 C妈妈: 可怜的宝贝,告诉妈妈,妈妈帮你 有理解,有安慰,有些情感反应,想要帮忙独立解决问题,无指导 D妈妈: 小熊坏了是吗?你一定感到特别伤心,要是妈妈的东西坏了也会很伤心,可以哭一会儿,我们一起看看如何解决? 有理解,认可情感需要,有情感连接,有指导解决问题的意愿或行动 ㊙️3.共情五步法,一步一步来做 第一步,描述事实,说出感受 比如,“我看见你摔倒了,一定感受很痛很伤心吧。“ 第二步,同感时刻 比如,“妈妈小时候摔倒了也会很痛,也会非常伤心。” 第三步,允许情绪表达 比如,“如果你觉得痛或者伤心,可以哭一会儿的。“ 第四步,请求澄清 比如,“能告诉妈妈,刚刚发生了什么吗?“ 第五步,尝试解决问题 “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或者你愿意听听妈妈的主意吗?“ 亲,有点启发没?一招一式做到位,啥关系都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