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的路上,我偶遇了某位许久未见面的朋友。
她看起来面色不是太好,我问及是否有烦心事时,她说由于工作的缘故,她不得已将孩子放在了老家,由父母照顾。
接着她对我描述了她孩子的情况,说以前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孩子总是哭,总是粘着她,但孩子放回老家后,据老家父母的描述,孩子特别听话,根本没有出现在家哭闹粘人的情况。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以为她孩子是变得乖巧了,是好事。
其实不然,她说孩子在老家沉默寡言,总是一个人在角落里玩玩具,身边没什么朋友,也不怎么搭理人,就算被长辈叫去谈话也只是轻声附和……
像她孩子这样的留守儿童往往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孩子在非父母监护人看护下显得乖巧。
这主要是还是缺少了安全感。
孩子们一般只有在父母面前才敢于释放自己全部的情绪,对于现在“代替”父母身份的人,他们会担心自己显得不听话就会被抛弃,或是他们向父母“告状”,导致父母讨厌自己。
因此他们会小心翼翼,不表露自己的真实情绪。
这样长久的压抑感情对身心健康是及其不利的。
第二:孩子不太喜欢聊天了,总是独自玩耍。
看到别的孩子都有父母陪伴,周身也处处可见父母爱的痕迹,孩子们也难免会感到心酸。因此他们也会下意识地逃避和同龄人的交际。
为了排解寂寞,孩子们只能自行寻找心灵的依靠:可能是玩具或是手机,也可能是小动物。可是这些毕竟都是不能言语的对象,日子久了,孩子也会越来越沉默寡言。
同时,因为缺乏和他人的沟通,孩子的交际能力也无法得到锻炼,从而导致他们更加逃避和他人的沟通,如此恶性循环。
第三:不想抬头视人,跟人说话的时候视线游移。
对话时不目视他人的眼睛说明已经出现了自卑、逃避的情况。
随着孩子的成长,认知的事情变多,他们越发的觉得自己是寄居在别人家,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所以他已经开始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是一个被爸爸妈妈忘掉的人。
据统计,留守儿童的占比越来越高,关注孩子们的心理成长、如何正确地疏导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们应极力避免留守儿童的出现,而那些因客观条件无法陪伴在孩子身侧的人,也一定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本站文章由松果倾诉语音聊天天原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ppylife-zhiyue.com。并注明未经平台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