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泛灵论的表现与举例

· 经典儿童行为: · 孩子被椅子绊倒后,会打椅子,并说“坏椅子!” · 孩子认真地给布娃娃喂饭、哄它睡觉,并相信娃娃会感到饿和困。 · 孩子指着云朵说:“那朵云在跟着我们回家。” · 成人中的残留: · 泛灵论思维并不会完全消失,在成人身上也常有残留,尤其是在情感强烈或认知资源不足(如疲惫、紧张)的时候。 · 例子: · 一个程序员对着死机的电脑怒吼:“你到底想怎么样?” · 一个赌徒相信某台老虎机有“脾气”,今天“愿意”吐钱。 · 我们给爱车、船只起名字,并感觉它有自己的“个性”。 1. “人为主义”: · 这是与泛灵论紧密相关的概念。儿童不仅认为万物有灵,还认为万物都是为人而创造的。 · 例子:当被问及“为什么会有河流?”时,一个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可能会回答:“是为了让我们能划船和钓鱼。” 2. 玛格丽特·米德的研究: · 她发现在某些文化中,儿童并不像皮亚杰所描述的那样表现出强烈的泛灵论倾向,这表明文化和教育在塑造这种思维模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 当代研究视角: · 现代认知科学家认为,泛灵论倾向可能源于我们大脑中一个高度发达的 “意向性探测器” 。为了在进化中生存,人类倾向于过度检测周围环境中的“意图”和“能动性”(比如把草丛的沙沙声立刻识别为可能有捕食者),这有时会导致“假阳性”错误,即给无生命物赋予意图。儿童的这种倾向尤为强烈。 在心理学中,泛灵论: 1. 是一种认知发展阶段的标志:在皮亚杰理论中,它是儿童“前运算阶段”的正常现象,标志着思维尚未成熟,无法区分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 2. 源于认知的局限性:如自我中心主义和因果推理能力不足。 3. 可能具有进化基础:是我们大脑“意向性探测器”过度活跃的副产品。 4. 在成人中依然存在:会以弱化的形式体现在我们的语言、情感和直觉反应中。 因此,心理学并不评判泛灵论世界观的对错,而是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窗口,来理解人类,特别是儿童,是如何一步步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的。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