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成年人,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是情绪稳定。 我这样说你可能觉得很搞笑:不发脾气,平静平和不就是情绪稳定? 不完全是这样。 可能需要区分两种状态的人:一种是压抑、隔离、否认自己情绪的人。有些人,脾气很好,可是很多时候其实很让人崩溃,总是暗戳戳地让你不爽。而且对于别人的情绪也是视而不见,用最平静地话能让对方发疯。 另一种是真的情绪稳定的人。就是他能感知自己和别人的情绪,会照顾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会开个玩笑或巧妙地化解冲突,不被情绪所裹挟,和这样的人呆在一起是感觉很舒服的。 表面看起来都差不多,可是相处起来感受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要保持情绪稳定,其实首要的工作是父母要先能觉察到自己的情绪。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可能都会发现,和孩子一起常因为很小的事爆发很大的冲突,原因就是受情绪影响。 还常会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莫名其妙,也很容易引发矛盾升级。 比如: 周末你让孩子去帮你拿个快递,孩子在打游戏,他随口答应说好。到了中午你发现快递还没拿回来,就问一下,他说:“哦,现在不想去。”可能这个时候你就已经有些稳不住,会开始说:“一到周末就知道玩,叫你办个事半天不动。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懒,以后上社会没有哪个老板会愿意请你这样的员工……” 这时候可能孩子就会发脾气,转身就走了,饭不吃了,快递也不拿了。等你在那儿念,最后还是自己去取了。心里还生气:做事不靠谱,还不能说,哪里来的臭脾气。 这种情况挺常见的,可能自己并没有感觉到有情绪,就是在批评孩子,从当下批评升级到对这个人的否认。可是父母并没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当批评指责别人的时候,愤怒也得到了宣泄。可这个过程太快了,快到根本没有停留。如果那时候,你能把自己要说的话忍住,那个情绪就会很自然地显现出来。 李雪的育儿理念在某些层面是很有道理的,她说养孩子就该“闭嘴、给钱”。如果真的闭嘴,倒是真的可以觉察到自己很多情绪感受。 其实那些情绪你是需要自己去面对和消化的,比如愤怒,或是失望、悲伤。你会看见自己在关系中的幻想。 刚刚说的孩子反应可能还不能让很多父母觉醒,还有更加直接的。 当父母说了批评埋怨的话,孩子会直接反问:“我凭什么要去?”那就直接点燃了导火索,你很可能会怒火冲天,“你吃我的,用我的,叫你做点小事都不行吗?你上学就是教你这么自私吗?就是教你这种态度对父母吗?……”然后就升级为更激烈的冲突,有的孩子被说怒了,甚至会动手摔东西。 当冲突升级,父母会感受到更加强烈的失望、委屈、愤怒、无力等等。孩子不会冷静下来沟通,父母只能自己去面对和消化这些情绪。可是,可能父母本身也不具备处理和面对情绪的能力。 于是随着每天发生各种的矛盾冲突,积累的怨气越来越多,冲突也越来越尖锐,很多父母都会感觉自己快抑郁了。 好像工作都没那么累,和全世界相处都没那么累。唯独和孩子相处会产生那么多强烈的情绪,无法消化。 如果情绪稳定的家长,会有什么不一样呢?可能在孩子说第一句“哦,现在不想去。”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有些失望、生气:很希望自己的事情孩子能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可是一上午孩子都在玩,却没去帮自己。好像孩子不在乎自己感受。 当可以允许这些感受和想法出来,可能自己就能意识到哪些是自己的渴望和幻想。那就更有可能看见真实的孩子:是上午游戏太投入,不想去?还是压根就不想干这事?还是就是单纯现在不想去,等会儿就去了?那就可以直接简单地问:“那是晚点去拿吗?”和孩子在这个事情上沟通,而不是在情绪影响中升级。 还有在面对孩子提出的一些请求的时候,也会很容易激起父母的焦虑:我想买个苹果手机;我想出去留学;我想打耳洞;我想中午回家吃饭…… 如果父母自身有很多匮乏和焦虑,那孩子的请求就会变成挑战,时刻可能会激发父母内心的冲突,最后变成双方的争吵。 面对和孩子的相处,当你感到自我怀疑,感觉挫败无力,感觉失望透顶,感觉怀疑人生。那就对了,这些都是你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让你不得不要面对。 只有真实面对自己,才可能真实面对孩子,面对关系。才会让那些情绪穿透事情表面,穿透亲密关系,情绪才会逐渐稳定。才能让你们感觉在一起,一起面对真正的外部困难,相互感觉到支持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