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共情过度,反而会让自己感到疲惫?

共情过度致疲:3个核心维度+生理心理双重机制 共情过度的疲惫感,本质是“情感边界模糊+认知资源透支+生理应激激活”的叠加效应,具体可从4个关键角度拆解: 1. 情感边界失守:被动承接他人情绪负荷 共情本是“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但过度共情时,会陷入“情绪融合”——无法区分“他人的痛苦”与“自己的痛苦”,比如看到来访者的创伤经历,会不受控地代入自身记忆,相当于额外承担一份不属于自己的心理重量。这种“情感代入失控”会让情绪调节系统持续紧绷,就像一直抱着他人的情绪包袱,自然会感到耗竭。 2. 认知资源过度消耗:大脑的“共情能耗”超支 共情不仅是情感反应,还需要调动大量认知资源:要解读他人的表情、语言、肢体信号,还要换位思考其处境、预判需求。过度共情者会习惯性“过度思考”——反复琢磨对方的感受是否被满足、自己的回应是否恰当,甚至为他人的问题焦虑。大脑的认知容量有限,长期超负载运转,会直接引发精神疲惫、注意力下降。 3. 生理应激系统被激活:身体的隐性消耗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共情时,身体会误以为自己正处于压力中,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心率加快、皮质醇分泌增加、肌肉紧张。这种生理应激状态若长期持续,会让身体陷入“慢性疲劳”——比如明明没做体力活,却总觉得身心俱疲,本质是身体在为情绪过载买单。 4. 自我关怀缺失:只关注他人,忽略自身需求 过度共情者往往有“讨好型倾向”或“拯救者情结”,习惯优先满足他人的情感需求,却忽视自己的感受:比如明明自己状态不好,仍强撑着安慰他人;为了照顾对方情绪,压抑自己的疲惫与不适。长期“自我牺牲式共情”会导致心理能量持续流失,就像只出不进的蓄水池,最终走向干涸。 这种疲惫并非“心软”的错,而是共情缺乏“边界感”和“筛选机制”。真正健康的共情,是“理解但不卷入,关心但不消耗”。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