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情绪钝感力”,并非对情感的麻木漠视,而是一种可控的情绪调节能力,核心是过滤无效负面刺激、减少情绪内耗。很多人误以为“敏感”是共情能力强的表现,却忽略了过度敏感本质上是情绪阈值过低,容易被他人言行、外界评价触发应激反应,陷入自我怀疑的内耗循环。
从情绪加工机制来看,过度敏感的人在大脑杏仁核(情绪中枢)被激活后,前额叶皮层(理性控制区)的调节能力较弱,容易陷入“情绪先行、理性滞后”的状态。而情绪钝感力的培养,本质是强化前额叶对杏仁核的调控,学会区分“可控与不可控的情绪诱因”——对他人的无心之言、无关紧要的评价等不可控因素,主动降低情绪反应强度;对核心关系、自我成长等可控因素,保持适度敏感。
这种“选择性钝感”不是逃避情感,而是为情绪建立防火墙,让我们把精力聚焦在真正值得关注的人和事上,减少无意义的情绪消耗,反而能更清晰地感知和回应重要的情感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