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性依恋类型早期的形成原因 二

二、反复遭遇“亲密关系创伤”后的自我保护强化 若早期依恋创伤未得到修复,青春期或成年后反复遭遇的亲密关系创伤,会进一步将“回避”从临时应对策略,固化为稳定的回避型人格特质。这一阶段的创伤往往更具针对性,多发生在深度人际关系中(如挚友背叛、恋人抛弃、情感操控、家庭关系破裂等),其核心影响是强化了“主动靠近=受伤”的负面认知,让个体对亲密关系彻底失去信任,进而启动更极端的自我保护机制。 例如,某回避型人格者在青春期曾拥有一位挚友,TA毫无保留地分享内心秘密、付出真诚情感,却发现对方不仅将这些隐私当作笑料传播,还联合他人孤立自己。这种“坦诚换背叛”的经历会形成强烈的心理冲击,让TA深刻意识到“暴露脆弱就是给别人伤害自己的机会”。此后,TA会逐渐关闭情感通道,不再主动结交朋友,面对他人的善意也会保持警惕,甚至刻意疏远——因为在TA的认知中,“提前离开总比被抛弃更好”。 在亲密关系中,这类创伤的影响更为显著。若个体曾投入大量情感经营一段感情,却遭遇对方的欺骗、冷暴力或突然抛弃,会让“亲密关系不可靠”的认知进一步深化。比如有人在恋爱中始终主动付出,却被伴侣长期忽视,最终被以“性格不合”为由分手,这种经历会让TA产生“无论我怎么做,都留不住想要的关系”的绝望感。为了避免再次体验这种痛苦,TA会选择“主动回避”:在关系刚有升温迹象时,刻意制造矛盾、减少联系,甚至主动提出分手,用“掌控结束”的方式,规避“被抛弃”的被动伤害。 更关键的是,反复的关系创伤会形成“习得性无助”——个体尝试过主动建立连接,却多次遭遇失败,逐渐相信自己无法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进而放弃尝试。这种状态会让回避行为成为“自动化反应”:遇到喜欢的人,第一反应是“我配不上”“我们不会长久”,然后下意识退缩;有人试图靠近自己,会本能地觉得“对方只是一时新鲜,迟早会离开”,进而用冷漠将其推开。这种自我保护机制看似能暂时避免痛苦,实则会形成恶性循环:越回避越难获得积极的关系体验,越缺乏积极体验,越坚信“亲密关系有害”,最终让回避成为融入人格的行为模式,难以轻易改变。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