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听过这样的话:“我天生就不是学数学的料”“我的性格就是这样,改不了了”“他就是个内向的人,怎么可能做销售?”这些看似笃定的判断背后,隐藏着一种被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称为**“固定型思维”**的信念。它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和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固定不变的,这会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容易选择放弃。 一、固定型思维的局限与恐惧 固定型思维模式下,我们倾向于将失败归咎于自身能力的不足,而非努力不够或方法不对。一个孩子考试没考好,如果他持有固定型思维,他会对自己说:“我数学天赋不好。”而不是“也许我需要换个学习方法。”这种思维模式会让人害怕失败,因为它意味着自己“不够好”。为了保护自尊,我们可能会选择逃避困难,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久而久之,个人的成长潜能也被束缚住了。 二、拥抱“成长型思维”的力量 与固定型思维相对的是**“成长型思维”**。这种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和才华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坚持来培养。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将挑战视为提升自我的机会,将失败看作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他们相信“努力终有回报”,因此更愿意去尝试新事物,接受反馈,并从中不断进步。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在遇到挫折后,可能会对自己说:“这次没做好,但我可以从中学到东西,下次会更好。”这种信念能激发他们更大的韧性和动力。 三、如何在家庭中培养成长型思维 培养成长型思维并非难事。首先,改变你的语言。不要只赞美孩子的天赋(如“你真聪明”),而要多赞美努力和过程(如“你这次进步很大,是因为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其次,正视失败。将失败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鼓励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情绪上。最后,将“我做不到”换成“我还没做到”。当父母学会用成长型思维看待自己和孩子时,家庭中会弥漫着一种积极、开放和不断学习的氛围,这才是激发潜能的最佳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