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动机式访谈这两年,我最大的感悟是:真正的改变从不是“硬劝”出来的,而是让对方在被理解中,主动生出想要变好的力量。不管是职场沟通、亲子相处,还是陪伴朋友走出困境,这套方法都让我告别了“费力不讨好”的无效拉扯,也让我更懂如何与他人的内心对话。 第一次运用动机式访谈,是帮闺蜜应对拖延困境。她总抱怨工作堆积如山,却迟迟不愿开工,我之前试过催她“赶紧做”“别偷懒”,结果要么引发争执,要么她短暂振作后又陷入摆烂。后来我试着放下“说服者”的姿态,用共情倾听切入:“你说对着工作清单就焦虑,这种感觉是不是像心里压着块石头,想搬又没力气?”她愣了一下,随即打开话匣子,说自己不是不想做,而是怕做不好被否定,越怕越不敢开始。 没有打断,没有说教,我只是偶尔回应“原来你是担心这个”“这种纠结确实挺磨人的”,等她把情绪倒完,我试着引导她看到现状与期望的差距:“你之前说想早点完成工作,多些时间陪家人,现在拖延反而让你下班也不安心,这种落差会不会让你想试着做点小调整?”她点点头,我没有急着给方案,而是把选择权交还给她:“你觉得哪些小事可能对你有帮助?哪怕只是很小的一步。”她想了想说:“或许我可以先把大任务拆成15分钟能做完的小块。” 接下来的日子,我没有追问进度,只是偶尔听她分享“今天顺利完成了两个小任务,还挺有成就感的”。慢慢的,她拖延的情况越来越少,还主动和我聊起后续的规划。这件事让我真切感受到,动机式访谈的核心不是“我要你改变”,而是“我理解你,也相信你有改变的能力”。 在职场中,这种方法同样好用。之前团队里有个同事总达不到业绩目标,领导多次批评却收效甚微,反而让他越来越消沉。我负责和他沟通时,没有提业绩压力,而是先问:“这段时间工作下来,你觉得最棘手的是什么?”他坦言自己对新的业务流程不熟悉,又不好意思请教,导致效率很低。我接着说:“你其实一直想把工作做好,只是暂时没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吗?”得到肯定后,我问他:“如果给你一个选择,你觉得先从哪部分学起会更轻松?”他选择了先熟悉基础流程,我又帮他对接了老同事指导,没过多久,他的业绩就有了明显提升。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不愿改变,而是被恐惧、迷茫、抵触情绪困住了。动机式访谈的四个步骤——共情倾听、凸显差异、强化自主、支持行动,就像一把温柔的钥匙,能打开对方内心的大门。它要求我们放下评判和控制欲,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看见他的挣扎,尊重他的节奏。 现在我也会用这套方法自我对话。当我想养成运动习惯却总找借口时,我会对自己说:“你其实很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只是现在觉得运动太累了,对吗?”“如果每天只运动10分钟,你愿意尝试吗?”这种自我接纳式的沟通,比自责和强迫更有力量。 我们都渴望被理解,而非被说教;渴望自主选择,而非被强加要求。动机式访谈不仅是一种沟通技巧,更是一种相处哲学——不做居高临下的指导者,只做温暖陪伴的同行者;不施压,不催促,只在恰当的时候推一把、扶一下,让改变自然而然地发生。 如果你也正面临“劝不动”“说不听”的困境,不妨试试这种方法。相信你会发现,当你放下说服的执念,反而能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改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