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桌抽屉里压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扉页没有署名,只写着“慢慢来,等情绪落定”。这是三年前的我,在情绪最低谷时写下的话,如今再翻起,那些藏在心里的“小褶皱”,仍清晰得像昨天发生的事。 那时我总被莫名的焦虑缠上,就像心里悬着一块没落地的石头,坐立难安。明明手头的工作按部就班,却总忍不住反复检查;和人相处时,哪怕对方随口一句玩笑,也会在心里琢磨半天,怀疑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更糟的是,夜里常常失眠,闭着眼睛就是各种杂乱的念头,越想平静越难平静,天亮时只觉得浑身疲惫,连起床的力气都快没了。 起初我总想着“扛一扛就过去了”,把情绪藏在心里,假装一切都好。直到有一次,因为同事一句无心的指责,我竟在办公室忍不住红了眼——那瞬间,我才意识到,那些被我刻意忽略的焦虑,早已像积满了水的池塘,稍微一碰就会溢出来。 后来我开始试着和自己的情绪“对话”。不再逼着自己“别焦虑”,而是找个没人的午后,坐在阳台的藤椅上,任由那些烦躁、不安的念头冒出来,不批判,也不压抑。我还学着用涂鸦的方式宣泄情绪,拿一张白纸,用粗线条用力划着,把心里的委屈、烦躁都融进线条里,画完后把纸撕得粉碎,看着碎片落在垃圾桶里,心里竟莫名轻松了些。 慢慢的,我发现那些曾经让我辗转难眠的焦虑,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就像衣服上的褶皱,只要耐心抚平,总会恢复平整。如今再遇到情绪波动时,我不再逃避,而是泡一杯热牛奶,双手捧着杯子感受温度,跟着呼吸慢慢数秒——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重复几组后,心里的慌乱就会渐渐消散。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小褶皱”,可能是焦虑,可能是委屈,也可能是迷茫。不必逼着自己做“情绪稳定的大人”,也不用害怕那些负面情绪。给情绪一点时间,也给自己一点耐心,那些藏在心里的“褶皱”,终会在时光里慢慢舒展。而我们,也会在与情绪的相处中,慢慢成为更懂自己、更接纳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