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孩子,是为了“驱动”孩子,而不是“操纵”孩子

正确的表扬,能塑造孩子的一生 前几天,朋友小雨向我吐槽了一件小事: 她女儿萌萌最近特别喜欢画画,每次完成一幅作品,都会兴奋地跑到妈妈面前问:“妈妈,我画得好不好?” 小雨一开始总是回应:“真棒!画得真好!” 可渐渐地,她发现萌萌的提问频率越来越高,几乎每画几笔就要来寻求认可。 直到有一次,萌萌又拿着画到妈妈面前时,小雨正忙着工作,只是简单地点了点头。 没想到萌萌立刻大哭起来:“你都不说我画得好!” 小雨愣住了,她突然意识到,女儿画画好像不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获得那句“真棒”。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我们常常被告知“要多表扬孩子”,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不当的表扬,会让孩子逐渐依赖外部评价,失去内在的动力。2表扬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把表扬变成了操纵行为的工具。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被经常用“你真聪明”这类固定型思维模式表扬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表现目标”;而被用“你很努力”这类成长型思维模式表扬的孩子,则更容易形成“掌握目标”。 前者会为了保持“聪明”的形象而选择更容易的任务;后者则愿意接受挑战,因为他们相信努力可以带来成长。 我的朋友小琳就做得很好。 她的儿子小宇对乐高有着浓厚的兴趣,每次完成一个作品,都会兴奋地向妈妈展示。 小琳从不简单地说“真棒”,而是会仔细观察后给出具体的反馈: “这个结构设计真有创意,你是怎么想到的?”“我发现你这次拼装速度比上次快了很多,是不是找到了更好的方法?” “这个部分看起来很难拼,你坚持完成了,真不容易。” 有时她还会问:“你自己最喜欢这个作品的哪个部分?” 这样的表扬方式,让孩子把注意力从“妈妈会不会喜欢”转移到了“我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收获”、“我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小宇逐渐不再只是为了获得表扬而玩乐高,而是真正享受创造的过程。 他甚至开始记录自己的“设计心得”,乐此不疲地研究新的拼装技巧。3那么,如何让表扬成为内在驱动力,而不是操纵工具呢? 描述事实,而非评判好坏 与其说“画得真好”,不如描述你看到的:“这幅画用了很多鲜艳的颜色,这个小人的表情很生动,我注意到你还画了背景的太阳和云朵。” 这样的反馈让孩子知道你是真的关注了他的作品,同时也让他自己来判断好坏。 关注努力和过程,而非仅看结果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不要只盯着分数:“这次考了95分,真棒!” 而是看到他的付出:“这个成绩是你每天晚上坚持复习的结果,我注意到你特别认真地整理了错题本。” 提问引发思考,而非单向评判 用“你觉得怎么样”代替“我觉得很好”。 当孩子自己思考、评价自己的作品时,他就是在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不是依赖他人的标准。 真诚表达感受,而非夸大其词 当孩子帮助了你,真诚地说:“谢谢你帮我拿拖鞋,这让我觉得很温暖。” 而不是夸张地:“你是最乖的孩子!” 真实的反馈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确实产生了影响,而不是为了成为“最乖”而做事。 鼓励尝试和进步,而非只说完美 当孩子尝试新事物时,肯定他的勇气:“学骑自行车不容易,你摔倒又爬起来继续练习,这种精神很了不起。” 即使结果不完美,也值得被鼓励。4最重要的,或许是我们要从心底里相信:每个孩子天生就有学习的热情和成长的动力。 他们画画,是因为创造的喜悦;他们学习,是因为满足好奇心的快乐;他们帮忙,是因为成为有用之人的自豪。 当我们用真诚的、关注过程的、非操纵的表扬去支持这些内在动机,慢慢就会发现:孩子不再是为了我们的赞美而行动,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满足和成长。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