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的六个阶段

精准的列出了人们在面对任何重大失落、创伤、悲剧或挫折时普遍心理反应,例如: * 亲人的离世 * 关系的结束(分手、离婚) * 重大疾病的诊断 * 失业或事业失败 * 梦想的破灭 人类心理反应的经典阶段模型,并补充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现代发展——“意义重建” 经典五阶段:库伯勒-罗斯改变模型 这个模型最初由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提出,用于描述临终病人的心理过程,后来被广泛用于理解各种丧失和挫折。 1. 否认 Denial 表现:“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 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帮助我们在初始的震惊中缓冲,避免被巨大的情绪淹没。我们可能会麻木、怀疑,或选择性地忽略事实。 意义:为接受真相争取准备时间。 2. 愤怒 Anger 表现:“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 当否认无法持续,巨大的痛苦转化为愤怒。这种愤怒可能指向自己、他人(如家人、医生)、命运,甚至是指向已经离开的人或逝去的健康。 意义:承认事情确实发生了,但内心充满了不甘和抗议。 3. 讨价还价 Bargaining 表现:“如果可以重来,我绝不会...”、“只要能让他好起来,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我们试图通过“谈判”来推迟或改变结果,通常会伴随着深深的悔恨和“如果当初...”的假设。 意义:一种试图掌控局面的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往往是徒劳的。 4. 抑郁 Depression 表现:“我太累了,什么都做不了。” “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当意识到讨价还价无济于事后,强烈的悲伤、空虚和无助感会席卷而来。这不是一种病,而是对残酷现实的深切哀悼。 意义:开始真正面对失去,并为此感到哀伤。 5. 接受 Acceptance 表现:“好吧,既然这一切已经发生了。” 这不是快乐或认同,而是一种平静的接纳。情绪波动减少,开始适应新的现实,并规划如何在此基础上继续生活。 意义:与痛苦达成和解,为重建生活奠定了基础。 第六阶段:意义重建 - 创伤后的成长 表现:“我从这段经历中学到了...” “这让我重新认识了什么对我最重要。” “我变得更坚强、更有同情心了。” 核心:它不是在否认痛苦,而是在痛苦中寻找到新的意义、价值和个人力量。人们可能会: 重新评估优先级:更珍惜关系和当下。 发现个人力量:意识到自己拥有应对逆境的韧性。 建立更深的关系:感恩并深化与他人的联结。 发现新的可能性:开启之前从未想过的人生路径。 灵性深化: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重要提醒:这不是一张“标准答卷” 并非线性过程:这六个阶段不是必须按顺序逐一经历的。人们可能会在两个阶段间来回跳跃,某个阶段只出现片刻,或者跳过某个阶段。 没有时间限制:每个人在每个阶段停留的时间都不同,没有“正确”的时间表。 目标不是“完成”:目标不是快速地“通关”所有阶段,而是理解和接纳自己当下的情绪反应,并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经历它。 允许自己或他人拥有所有这些感受,本身就是疗愈的开始。经历这一切后,我们并非回到从前,而是带着伤痕与智慧,成为了一个不同的人。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