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心理和情绪问题孩子的家庭养育中,基本会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重“理”轻“情”,用冷冰冰的教条和规则去管教孩子,忽视对孩子情感世界的关注和理解,这也是“心脑分离”的教育模式下典型的问题。当养育太过于注重大脑的理性规则制约,而忽视心灵世界生动的情感体验,我们在培养的不是鲜活有创造力的生命,而是教条刻板、只会复制命令的机器。当孩子的内心世界长期被忽视,情绪情感得不到理解和接纳,久而久之就容易在青春期全面爆发成各种情绪障碍乃至心理疾病。
人与机器的区别就在于“有心”和“无心”,“有情”与“无情”,这也是人类能胜于人工智能最终极的“秘密武器”。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我们必须转换养育思维,做走“心”的养育,从管教者转变为支持者,倾听和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生命规律,推动和支持孩子在自己既定的生命轨道上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走“心”的养育,首先就是要给孩子情绪支持。长期得不到家庭情绪支持的孩子,内心会非常敏感、自卑、孤独、无助、没有力量、没有安全感,这也是孩子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情绪诱因。
一、父母首先要允许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人非圣贤,都会有情绪。情绪本身并无好坏,它只是人在应对外界环境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从脑功能来说,情绪是杏仁核的即时反应,调控情绪是大脑前额叶的理性功能。前额叶的功能要在孩子25岁左右才能逐渐发育完善,因此容易情绪化、爱发脾气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再正常不过了,我们不能用对一个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能够情绪反应适度、控制得体。因此,我们要允许孩子有情绪。
家长千万不能经常性地压制孩子的情绪表达,不能给孩子贴上有情绪是不对的、不好的、甚至是坏小孩这样的评判标签,这会堵住孩子的情绪宣泄出口。当然,特殊情况下,比如孩子发脾气会给周围环境造成干扰,可以暂时用命令控制住,但也只能是偶尔使用。孩子的情绪如果长期被压制、被评判、被否定,不被看见、理解和接纳,压抑的情绪就会转化成各种身心健康问题表达出来,比如抑郁、焦虑、狂躁、冲动等显而易见的情绪障碍,厌学、网瘾、多动、抽动等行为问题,以及生理上的各种慢性病等。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不能去否定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很多孩子长大后,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感知是非常模糊的,无法很好地识别和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给自己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比如讨好型人格就是很典型的容易忽视自己的感受、一厢情愿地为对方付出,结果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导致不欢而散。
这些情况基本都是由于孩子从童年起自己的感受就得不到成人应有的尊重和关注,很容易被忽视、被道德绑架或者被强权压制。比如:孩子的玩具被小朋友抢去玩,觉得很伤心、很生气,父母却不以为然,用“你不应该生气,应该大度”这样的道德评判来否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因被误解而感到委屈,从而大发脾气的时候,觉得孩子是在“作”,是小题大做,是任性、不懂事,无法对孩子受伤的内心进行共情、提供必要的理解和支持;父母长期对孩子的情绪情感采取忽视、冷漠、回避的态度,孩子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用“生气是不对的”、“发脾气是没有修养”、“为自己着想是自私的”等道德评价来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压抑,或者觉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不配得到他人的重视和关注,等等。这些扭曲的认知就导致孩子长大后无法跟自己的内心产生链接、也无法很好的共情他人,在需要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的议题上屡屡受挫,或者发展成为讨好型人格,成为一个对情感索取无度、对关系有极高控制欲的人……
当家长能够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很好地承接住孩子的各种情绪表达时,我们会奇迹般地发现,孩子的坏情绪越来越少了,越来越能心平气和。因为亲子之间就有如此魔力,当我们能真正允许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时,就会通过亲子联结的管道在孩子心中注入强大的能量,帮助孩子稳定心神,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情绪化的根本原因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当父母用全然的理解和接纳给孩子以持续稳定的支撑,孩子也就会在潜移默化间将父母的支撑内化为自己心中那根“定海神针”,建立起自己内在真正的安全感和稳定的自我内核。
二、父母要理解和读懂孩子情绪的语言。
当孩子还不具备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时,情绪就是他表达的出口,孩子用各种情绪在表达自己的诉求。在婴儿阶段,小宝宝的各种哭声就有不同的涵义,有细心的家长就能够分辨出孩子各种哭声的区别,比如肚子饿了的哭、尿布湿了不舒服的哭、受惊吓的哭、生病难受的哭等等都不一样。在孩子长大后,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受限,或者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就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哭、发脾气、闹情绪来试图表达自己的诉求。如果家长觉得孩子闹情绪很烦心、或者觉得孩子是胡作非为,而一味用强权去压制孩子的情绪表达,就失去了通过情绪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的机会。孩子的情绪无法释放、表达不被理解,久而久之就渐渐地关上了通往父母的心门,结果就呈现出到了青春期亲子之间渐行渐远、无法沟通的局面。作为家长,我们要听懂孩子情绪背后的语言,理解他通过情绪其实是想表达什么,他有什么说不出的心声需要通过如此强烈的情绪来表达。
比如在我之前写过的几篇文章中都提到过,孩子沉迷手机、有厌学情绪,不是一味施压逼迫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理解孩子通过这种情绪化的行为在传达什么信息?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是学习上的无力感?还是成就感受挫?还是渴望得到情感安慰?孩子的这些情绪和行为其实是在对父母大声呼喊求助,告诉父母他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可惜父母没有听懂,反而进一步误解。孩子只是遇到了困难,他们的内心其实也非常受挫、非常无助,情绪化的表达只是这种受挫无助的心灵的语言,孩子真实的心声其实是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来帮助自己一起度过难关。
如果父母们只是一味把“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无理取闹”等标签草率地贴到孩子头上,这些标签同时封住的也是孩子向外求助和沟通的心门,久而久之亲子关系就会进一步恶化、孩子的情绪问题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面对孩子的各种情绪,父母们需要用爱心、耐心和智慧来透过现象看本质,读懂孩子情绪化语言背后真正的心声!走“心”的养育——给孩子情绪支持(一)
在有心理和情绪问题孩子的家庭养育中,基本会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重“理”轻“情”,用冷冰冰的教条和规则去管教孩子,忽视对孩子情感世界的关注和理解,这也是“心脑分离”的教育模式下典型的问题。当养育太过于注重大脑的理性规则制约,而忽视心灵世界生动的情感体验,我们在培养的不是鲜活有创造力的生命,而是教条刻板、只会复制命令的机器。当孩子的内心世界长期被忽视,情绪情感得不到理解和接纳,久而久之就容易在青春期全面爆发成各种情绪障碍乃至心理疾病。
人与机器的区别就在于“有心”和“无心”,“有情”与“无情”,这也是人类能胜于人工智能最终极的“秘密武器”。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我们必须转换养育思维,做走“心”的养育,从管教者转变为支持者,倾听和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生命规律,推动和支持孩子在自己既定的生命轨道上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走“心”的养育,首先就是要给孩子情绪支持。长期得不到家庭情绪支持的孩子,内心会非常敏感、自卑、孤独、无助、没有力量、没有安全感,这也是孩子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情绪诱因。
一、父母首先要允许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人非圣贤,都会有情绪。情绪本身并无好坏,它只是人在应对外界环境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从脑功能来说,情绪是杏仁核的即时反应,调控情绪是大脑前额叶的理性功能。前额叶的功能要在孩子25岁左右才能逐渐发育完善,因此容易情绪化、爱发脾气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再正常不过了,我们不能用对一个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能够情绪反应适度、控制得体。因此,我们要允许孩子有情绪。
家长千万不能经常性地压制孩子的情绪表达,不能给孩子贴上有情绪是不对的、不好的、甚至是坏小孩这样的评判标签,这会堵住孩子的情绪宣泄出口。当然,特殊情况下,比如孩子发脾气会给周围环境造成干扰,可以暂时用命令控制住,但也只能是偶尔使用。孩子的情绪如果长期被压制、被评判、被否定,不被看见、理解和接纳,压抑的情绪就会转化成各种身心健康问题表达出来,比如抑郁、焦虑、狂躁、冲动等显而易见的情绪障碍,厌学、网瘾、多动、抽动等行为问题,以及生理上的各种慢性病等。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不能去否定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很多孩子长大后,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感知是非常模糊的,无法很好地识别和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给自己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比如讨好型人格就是很典型的容易忽视自己的感受、一厢情愿地为对方付出,结果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导致不欢而散。
这些情况基本都是由于孩子从童年起自己的感受就得不到成人应有的尊重和关注,很容易被忽视、被道德绑架或者被强权压制。比如:孩子的玩具被小朋友抢去玩,觉得很伤心、很生气,父母却不以为然,用“你不应该生气,应该大度”这样的道德评判来否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因被误解而感到委屈,从而大发脾气的时候,觉得孩子是在“作”,是小题大做,是任性、不懂事,无法对孩子受伤的内心进行共情、提供必要的理解和支持;父母长期对孩子的情绪情感采取忽视、冷漠、回避的态度,孩子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用“生气是不对的”、“发脾气是没有修养”、“为自己着想是自私的”等道德评价来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压抑,或者觉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不配得到他人的重视和关注,等等。这些扭曲的认知就导致孩子长大后无法跟自己的内心产生链接、也无法很好的共情他人,在需要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的议题上屡屡受挫,或者发展成为讨好型人格,成为一个对情感索取无度、对关系有极高控制欲的人……
当家长能够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很好地承接住孩子的各种情绪表达时,我们会奇迹般地发现,孩子的坏情绪越来越少了,越来越能心平气和。因为亲子之间就有如此魔力,当我们能真正允许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时,就会通过亲子联结的管道在孩子心中注入强大的能量,帮助孩子稳定心神,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情绪化的根本原因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当父母用全然的理解和接纳给孩子以持续稳定的支撑,孩子也就会在潜移默化间将父母的支撑内化为自己心中那根“定海神针”,建立起自己内在真正的安全感和稳定的自我内核。
二、父母要理解和读懂孩子情绪的语言。
当孩子还不具备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时,情绪就是他表达的出口,孩子用各种情绪在表达自己的诉求。在婴儿阶段,小宝宝的各种哭声就有不同的涵义,有细心的家长就能够分辨出孩子各种哭声的区别,比如肚子饿了的哭、尿布湿了不舒服的哭、受惊吓的哭、生病难受的哭等等都不一样。在孩子长大后,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受限,或者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就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哭、发脾气、闹情绪来试图表达自己的诉求。如果家长觉得孩子闹情绪很烦心、或者觉得孩子是胡作非为,而一味用强权去压制孩子的情绪表达,就失去了通过情绪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的机会。孩子的情绪无法释放、表达不被理解,久而久之就渐渐地关上了通往父母的心门,结果就呈现出到了青春期亲子之间渐行渐远、无法沟通的局面。作为家长,我们要听懂孩子情绪背后的语言,理解他通过情绪其实是想表达什么,他有什么说不出的心声需要通过如此强烈的情绪来表达。
比如在我之前写过的几篇文章中都提到过,孩子沉迷手机、有厌学情绪,不是一味施压逼迫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理解孩子通过这种情绪化的行为在传达什么信息?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是学习上的无力感?还是成就感受挫?还是渴望得到情感安慰?孩子的这些情绪和行为其实是在对父母大声呼喊求助,告诉父母他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可惜父母没有听懂,反而进一步误解。孩子只是遇到了困难,他们的内心其实也非常受挫、非常无助,情绪化的表达只是这种受挫无助的心灵的语言,孩子真实的心声其实是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来帮助自己一起度过难关。
如果父母们只是一味把“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无理取闹”等标签草率地贴到孩子头上,这些标签同时封住的也是孩子向外求助和沟通的心门,久而久之亲子关系就会进一步恶化、孩子的情绪问题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面对孩子的各种情绪,父母们需要用爱心、耐心和智慧来透过现象看本质,读懂孩子情绪化语言背后真正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