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把天聊死的三种人

萧伯纳曾幽默地说:“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误以为已经沟通了。”回想那些戛然而止的对话、凝固的空气和勉强挤出的微笑,你会发现这位文学导师一语道破了天机——我们中的一些人,确实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聊天终结者”。第一种:句点生产机——话题终结者 “今天天气真好啊。”“嗯。” “我刚看了部超棒的电影。”“哦。” 这类人仿佛随身携带着无形的句点,能在三秒内让任何火热的话题降温。他们不是冷漠,更像是陷入了“单字回复”的自动模式,让对话变成了一场需要对方不断填坑的艰苦工程。 其实,破解之道很简单:把封闭式回答换成开放式提问。当朋友提到那部电影时,“这部电影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远比一个“哦”更能延续对话。记住,好的交谈如同传球——接住后,记得传回去。第二种:人体自走广播——自我中心者 与这种人聊天,你会迅速从参与者降级为听众。无论你分享什么经历,他们都能无缝切换到自己:“你这算什么,我那次...”他们似乎佩戴着隐形的广告牌,上书:我的故事更精彩。 改善的钥匙就藏在“好奇心上。试着成为“话题侦探”而非“故事大王”:对别人的经历表现出真正的兴趣,提出探寻性问题。优秀的对话如同跳交谊舞——有进有退,有领有随,而不是一个人的独舞。 第三种:行走的裁判——评价评判者 “你这样做不对。” “你这个想法太天真了。” 他们总是不请自来地派发“评分卡”,把轻松聊天变成了答辩现场。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正在被审核,而不是被理解。 转变的关键在于从“评判席”走向“理解区”。试着用“我理解你的想法,我是这样看的...”替代“你这样不对”;用“这个角度很有趣”开启讨论而非终结对话。当评判官变身探索者,对话自然会焕发生机。 让对话重获新生 马克·吐温打趣道:“好的交谈需要理智与情感的配合,可惜大部分人只在对方说话时准备自己的发言。”这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写照吗? 不妨在下次聊天时开启“双模式”:时而开启“采访模式”,真诚探寻对方的世界;时而开启“分享模式”,适度展露自己的经历。在这两者间找到平衡,你会发现对话的魔法悄然发生。 毕竟,真正成功的对话,是结束时双方都期待着下一次交流。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