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采用更科学的方法来应对压力: 1. 改变叙事方式:从“威胁”到“挑战” · 不要想“我害怕失败,压力好大”,而是想“这是一个证明我能力的好机会”。 · 这能直接激活大脑不同的区域,将生理状态从“防御模式”切换到“追求模式”。 2. 聚焦于掌控感和技能提升 · 压力常源于“失控感”。将注意力从无法控制的结果,转移到你可以控制的行动上。 · 例如: 不要焦虑“考试一定要考好”,而是专注于“今天我还可以复习哪几个章节”。 3. 利用压力的信号功能,但用动力系统来驱动行动 · 压力的作用是告诉你:“这件事很重要,你需要关注它。” · 接下来,你需要调用动力系统:“完成这件事能带来什么成长/奖励?我如何享受这个过程?” 4. 区分良性压力与毒性压力 · 良性压力:短期的、可控的,能帮助你应对挑战,事后能迅速恢复。比如一场即将开始的演讲。 · 毒性压力:长期的、不可控的,让人感到无助,会对身心造成严重损害。 · 我们的目标不是完全消除压力(这也不可能),而是避免毒性压力,管理良性压力。 压力是警钟,动力是引擎。 你不能用警钟的刺耳声来驱动汽车,但你可以听到钟声后,去启动引擎。真正的、可持续的“动力”,永远源于内在的兴趣、好奇心、使命感和对挑战的渴望,而非外在的压迫和恐惧。 承认压力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反而是一种解放。它让我们停止自我批判(“为什么我的压力变不成动力?”),转而用更有效的方式去管理和调动我们真正的内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