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切换到“理性模式”。比如被同事怼了,先别立马反驳,暂停3秒,你可能就会发现,没必要为这点小事撕破脸,语气自然就缓和了。
第二个是“聚焦可控的事”。很多情绪内耗,都是因为我们总盯着管不了的事——比如别人怎么看自己、会不会遇到意外、计划会不会被打乱。其实反过来想,把精力放在自己能控制的小事上,比如“今天认真完成一项工作”“晚上好好泡个脚”,反而能减少焦虑。毕竟,咱们管不了天气,但能决定自己带不带伞。
第三个是“给情绪起个名”。有时候情绪来了,我们会被它裹着走,比如“我好难过”就一直陷在难过里。但如果试着用语言描述它,比如“我现在因为没做好这件事而自责”,瞬间就会觉得,情绪是情绪,我是我,我在观察它,而不是被它控制。这种“分离感”,能让我们更快从情绪里走出来。
另外,还有个小细节:别把“发泄情绪”当成“释放”。比如生气时摔东西、骂街,看似解气,其实只会让情绪越来越激动。不如找个温和的方式,比如去走走路、听听歌,或者跟朋友吐槽两句,既能释放情绪,又不会伤害自己和别人。
其实情绪自控,说到底就是“在情绪波动时,多给自己一个选择”。不用追求完美,哪怕每天进步一点点——比如今天比昨天多忍耐了10秒,或者焦虑时及时转移了注意力,都是胜利。
稳定的情绪,不是不会生气、不会难过,而是就算有情绪,也能很快调整过来,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慢慢练你会发现,能掌控自己的情绪,真的会过得更轻松、更开心。毕竟,好心情,才是生活最好的底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