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向你表白 为什么会第一反应是逃避? 因为你属于回避性依恋 ➡️成人依恋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1. 安全型依恋 内在工作模式:积极的自我模型 + 积极的他人模型。 形成原因:主要照顾者通常是及时、敏感且一致地回应他们的需求。 在成人关系中的表现: * 能够舒适地依赖他人,也乐于被他人依赖。 * 不担心被抛弃,也不害怕过度的亲密。 * 善于沟通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 关系中出现问题时,倾向于寻求解决而非攻击或逃避。 这是最健康、最稳定的一种依恋风格。 2. 焦虑型依恋(亦称焦虑-矛盾型) 内在工作模式:消极的自我模型 + 积极的他人模型。 “我可能不值得被爱/不够好,但我非常需要别人来认可我。” 形成原因:照顾者的回应是不一致、不可分析的(有时热情,有时冷漠)。 在成人关系中的表现: * 对关系极度渴望,但充满不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 * 可能需要通过频繁的联系、确认来获得安全感。 * 可能会过度解读伴侣的行为,容易产生嫉妒和占有欲。 常被称为“恋爱脑”,倾向于牺牲自我来维系关系。 3. 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又可分为两个子类型: 疏离型回避 内在工作模式: 积极的自我模型 + 消极的他人模型。 形成原因:照顾者通常是拒绝、冷漠、疏远**的,孩子学会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认为“只能靠自己”。 高度独立,强调自给自足,难以信任和依赖他人。 对亲密感到不适,可能会在关系变得深入时疏远对方(“人间蒸发”)。 常常压抑或否认自己的情感需求。 恐惧型回避(亦称混乱型) 内在工作模式:消极的自我模型 + 消极的他人模型。 “我不值得被爱,而他人是危险且不可信的。” 形成原因:照顾者可能是惊吓、虐待或创伤的来源,孩子面临“趋避冲突”:既想靠近寻求安慰,又害怕靠近会受到伤害。 在成人关系中的表现: * 对亲密关系有矛盾的渴望和恐惧。 * 行为可能反复无常,时而热情,时而推开。 * 这是最不常见但也是最痛苦的一种类型,常与童年创伤有关。 ➡️总而言之,依恋理论就像一幅精准的“情感地图”,它指引我们看清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位置,理解伴侣的行为,并最终找到通往更健康,更安全的情感联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