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流派如何看人性?第三篇

人本主义视角——自我实现的趋向与主观意义的追寻 作为“第三势力”心理学,人本主义是在反对精神分析的病态决定论和行为主义的机械还原论中崛起的。以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卡尔·罗杰斯为代表,人本主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积极、乐观且充满潜能的人性图景。它认为,人性的核心是内在的善良、创造力以及持续朝向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固有倾向。 1. 核心立场:以人为本与现象学视角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理解人性的关键在于理解个体独一无二的主观体验——他们如何感知和解释自己的世界(即“现象场”)。人不是被本能驱使的野兽,也不是被环境操控的机器,而是具有自由意志、主动性和追求意义的主体。研究人,必须从人的内在参照框架出发。 2. 关键理论: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是解释人性动机的经典模型。他认为,人的需要像一座金字塔,从底部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一直到顶部的自我实现需要。人性并非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向上攀登的过程。当低级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高级需要,特别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为自己所能成为的一切的渴望——便会成为主导动机。自我实现者能更充分地体验生活,富有创造力、接纳自我并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关系。 3. 人性本质:积极关注与无条件价值 罗杰斯认为,人性的根本是“实现倾向”,一种使有机体得以维持、增强并发展其潜能的生物学驱力。对于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成为“功能充分发挥的人”。这需要一种促进性的成长环境,其核心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即个体被接纳和价值认可,不因其特定的行为而改变。当人们从重要他人那里获得的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时,他们会将这些条件内化为“价值条件”,从而压抑真实的感受,与自我疏离,产生心理困扰。 总而言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人性视为一颗等待萌发的种子,它内在蕴含着成长、健康与完善的蓝图。人性的本质是积极的、向善的、具有建设性的。人生的主要任务不是解决冲突或适应环境,而是倾听内在的声音,破除成长的障碍,自由地选择,并最终实现个人独特的潜能,活出丰盛而有意义的人生。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