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朋友圈总觉得别人过得更好?我花半年学会和“比较心”和解

上个月同学聚会,我坐在角落默默刷朋友圈。大学室友晒出刚提的新车,隔壁班同学发了带娃去迪士尼的照片,连以前成绩不如我的学弟,都晒出了创业公司的融资喜报。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胸口发闷,明明自己最近刚升职,孩子也学会了叫“妈妈”,可为什么还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像块没发酵好的面包”? 这种“比较心”其实跟了我很久。刚毕业时看别人考公上岸,我焦虑自己的工作不稳定;结婚后看别人婚礼办得盛大,我纠结自己的仪式太简单;现在刷朋友圈,更是分分钟被“别人的高光时刻”刺得睁不开眼。直到半年前,我因为长期失眠去看医生,医生说:“你不是身体累,是心被‘比较’磨得太慌了。” 那天回家后,我开始试着和“比较心”较劲,现在终于能平静地刷朋友圈了。如果你也总被“别人过得更好”的念头困扰,或许可以试试我用过的这几个小办法: 第一个是“给朋友圈设个‘信息过滤网’”。我以前刷朋友圈像完成任务,从第一条滑到最后一条,生怕错过什么。现在我会故意“漏掉”一些内容:比如设置“不看”经常晒成就的账号(不是删除,是暂时屏蔽),把刷朋友圈的时间从睡前改成午休10分钟(人在清醒时更容易控制情绪),还会关掉“朋友圈小红点提醒”——没有那个红色数字的催促,我反而很少主动点开了。 第二个是“在手机备忘录里写‘我的小确幸清单’”。医生说“比较心的本质是‘只看到别人的甜,忘了自己的糖’”。于是我开始每天睡前写3件“今天发生的小事”:比如“早上买豆浆时阿姨多给了我一颗茶叶蛋”“女儿今天主动把玩具分给小朋友”“老公下班带回了我爱吃的草莓”。刚开始觉得“这些算什么成就”,但写了一个月后再翻,突然发现——原来我的生活里,也藏着这么多“闪闪发光的碎片”。 第三个是“把‘他有我没有’变成‘他有我也能学’”。上个月刷到学弟的融资喜报,我没像以前那样关掉页面,而是点进他的朋友圈翻了翻,发现他从去年开始每周发一篇“创业日记”,里面写了他怎么找投资人、怎么试错。我突然意识到:与其羡慕,不如把他当成“免费案例库”。现在我看到别人的成就,会下意识想:“他是怎么做到的?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比如看到室友的新车,我会想“她工作五年攒钱的方法是什么”,后来真的从她分享的“每月50%收入强制储蓄”里学到了存钱技巧。 现在我很少因为刷朋友圈焦虑了,反而觉得“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人25岁就开得热烈,有人30岁才慢慢发芽,而我只要认真浇水、晒太阳,总会等到自己开花的那天。如果你也总被“比较心”追着跑,不妨试试给信息减减负,多看看自己脚下的路——其实你拥有的,已经足够温暖自己了。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