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好像总有这样的时候,明明没多大的事儿,可一旦落在自己身上,心就先慌得没了准头。坐下来想理理思路,后背却总绷着劲,手指无意识地捏着衣角,站起来想找点事儿做,脚不能在桌边又停下,眼神飘着,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可真要是索性什么都不干,心里又像是被什么东西揪着,怕耽误了时间,怕事情往坏里走,越想越乱,越乱越慌。 这种情绪我总觉得像梅雨季里晒不干的衣服,明明摸着手感不好,却透着一股散不去的凉,裹在身上说不出的沉。 其实不用急着跟它较劲,试着用些轻缓的法子,慢慢的把心里的“潮”赶一赶,会舒服很多。 先试着跟自己说实话。当你又开始坐立不安时,别忙着骂自己没用。不淡定就停下来,在心里跟自己说一句:“哦,原来我现在是在焦虑啊”,这一句认出来很重要。就像你走在路上被东西绊了一脚,先看清是块石头还是根树枝,才知道该怎么绕开。焦虑也是这样,你先认出它,它就不再是缠在你身上的麻烦,而是变成了一件可以应对的事,心里的慌就先少了一半。 要是心里乱得像团麻,不妨找张纸、一支笔,安安静静写一会,不用讲究格式,也不用管句子通不通顺,就把你当下的感受一笔一笔写下来,“我现在手有点儿抖,心砰砰跳得厉害,我总是在想这件事要是办砸了怎么办?我什么都做不进去,特别怕别人催”,把那些堵在心里说不出口的念头都顺着笔尖落到纸上,写完了,你可以对着那张纸愣一会,然后轻轻地跟自己说:“这些想法我都知道了,但光想这些也解决不了问题。”说完,把纸慢慢团成一团,走到垃圾桶边,扔进去。 那一刻你会觉得心里好像也跟着松了口气,那些乱麻式的念头好像跟着纸团一起被暂时放下来了。 不过,也得知道焦虑不是一下子就能改掉的毛病。就像老房子里的潮气,得慢慢通通风,晒晒太阳才能散。 平时没事的时候,不用特意去琢磨“怎么不焦虑”,就找些能让自己沉下心的事儿做,比如傍晚吃完饭不用急着洗碗,搬个小凳子坐在阳台,听听常听的那首歌,不用刻意去品歌词,就跟着旋律晃晃脚。要是天气好,下楼慢慢走两圈,看看路边的树叶子有没有新冒出来的芽,听听街坊邻居聊天的声音,脚步慢了,心也会跟着静一点。 要是喜欢安静,周末上午可以去家附近的小画廊转一转,不用非得看懂话里的意思,就顺着墙根慢慢走,看色彩落在画布上的样子,或者去博物馆站在玻璃展柜前看看那些旧物件。可能是一百几十年前的茶壶,也可能是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不用想太多,就跟着自己的节奏,让注意力从那些烦心事上挪开一会。这些事看着小却能悄悄帮着身体放松下来。等你再回头看那些让你焦虑的事,会发现原来它也没那么难跨过去。 其实啊,人这一辈子,谁还没慌过几次呢?不用逼着自己“立刻好起来”,也不用怪自己“不够坚强”。要是现在你正慌得坐不住,不妨先停下来,跟自己说一句:“我在焦虑了。”慢慢来,能试着跟自己的情绪好好说话,就已经很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