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情绪管理,不是隐藏情绪,而是用行动教会孩子“如何与情绪相处”,这比说教更有力量。 首先,要学会“情绪透明化”。别在孩子面前假装平静,也别把情绪憋到爆发。比如加班后疲惫烦躁时,可说“妈妈今天工作很累,现在有点没耐心,想先坐5分钟再陪你玩”,这既坦诚了自己的状态,也给孩子传递“情绪是正常的”信号,而非让他们猜测“爸妈为什么不高兴”。 其次,用“行动代替发泄”示范处理方式。孩子打翻牛奶时,别急着指责“你怎么这么笨”,可以深呼吸后说“我们一起把它收拾好,下次拿杯子记得扶稳”。 哪怕真的忍不住提高了音量,事后也可以主动道歉:“刚才妈妈没控制好脾气,对不起,我们重新好好说”,这会让孩子明白,犯错不可怕,弥补和调整更重要。 最后,给情绪“留出口”。每天花10分钟和孩子聊“今天的小情绪”,比如“我今天因为按时完成工作很开心”“你今天因为玩具被抢难过了,对吗”。 当家长主动分享情绪、倾听孩子的感受,孩子会逐渐学会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而不是用哭闹或叛逆来对抗。 真正的情绪管理榜样,不是永远不生气,而是让孩子看到:即使有情绪,也能温和、理性地面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