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藏着孩子的沟通意愿

很多时候亲子沟通卡壳,不是孩子不愿说,而是父母的语言模式,悄悄把孩子的话堵在了嘴边。 别用“否定式语言”浇灭表达欲。孩子说“我想自己拼乐高”,别说“你肯定拼不好,浪费时间”;孩子分享“今天画了幅画”,别随口说“这画得不像,一点不好看”。这类话看似是“提醒”,实则是否定,次数多了,孩子会觉得“我说了也没用,还会被说”,慢慢就不愿开口。 少用“质问式语言”代替“询问”。孩子晚回家,别上来就问“你去哪了?怎么才回来?是不是又贪玩?”,换成“晚回来这么久,妈妈/爸爸有点担心,刚才去做什么了呀?”;孩子没写作业,别质问“为什么又不写?”,试试“没写作业是遇到难题了,还是忘了呀?”。质问带情绪,孩子会先想着辩解;询问藏关心,孩子才愿意说原因。 多用“共情式语言”接住情绪。孩子哭着说“作业好难”,别说“难也得做”,可以说“作业难,越写越着急,肯定不好受吧”;孩子抱怨“不想上兴趣班”,别否定“当初是你要报的”,试试“上兴趣班觉得累了,不想坚持了对吗?”。先共情,再沟通,孩子才会觉得“你懂我”,愿意把心里话慢慢说给你听。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