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悲伤叩门时,不必急着说“该”或“不该”

整理衣柜时摸到母亲织的米白毛衣,针脚里藏着她的温度,可说话的人再也见不到——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悲伤突然撞进心里,一边想任由眼泪流淌,一边又逼自己“要坚强”,纠结着“该不该敞开”? 其实,不必急着给悲伤下“该与不该”的判断,它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我们与自己、与过往相处的契机。 从心理学角度看,悲伤是大脑在“处理丧失”的自然反应。就像暴雨会冲刷枯枝败叶,允许眼泪流出来,是在帮我们慢慢接受“失去的现实”,那些藏在记忆里的温暖联结(比如母亲织毛衣的样子、哼的老歌),也会在情绪流动中被好好安放。但要注意,别让悲伤变成“过度反刍”——反复陷在“如果当时”的遗憾里,就像雨水淹没道路,反而会困住前行的脚步。 你可以试着这样做:当悲伤来临时,先给自己几分钟“不克制”的时间,抱着旧物、听首老歌,允许自己心口发紧、眼泪落下;但也记得在情绪平复后,轻轻拉自己一把——比如把母亲织的毛衣叠好放在衣柜显眼处,告诉自己“她的爱还在,我要带着这份温暖继续走”。 毕竟,能为失去落泪,证明我们曾认真拥有;而带着这份柔软继续往前走,才是对悲伤最温柔的回应。下次再遇到悲伤叩门,不妨试着对自己说:“我知道你来了,我会好好和你待一会儿,然后继续向前。”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