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里的那些难,我们一起跨过

婚姻这趟车,没人能一路绿灯。那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磕绊,那些裹在责任里的压力,才是婚姻最真实的模样。但只要找对方法,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 一、习惯的碰撞:从“我”到“我们”的磨合 阿琳和老周结婚前,一个爱早起煮咖啡,一个习惯熬夜看球。婚后头三个月,阿琳总被老周凌晨的电视声吵醒,老周则抱怨清晨的咖啡香扰了他的回笼觉。一次争吵中,阿琳摔了杯子:“你就不能为我改改?”老周也红了眼:“你凭什么总要求我?” 这样的摩擦,藏在每个婚姻的角落。有人吃饭吧唧嘴,有人用完东西从不归位,有人睡前必须玩手机,有人坚持房间要一尘不染。二十多年养成的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其实,不必急着逼对方改变。阿琳后来买了副隔音耳塞,老周则把看球时间调到周末下午。他们还在阳台设了个“缓冲角”,阿琳早起在那煮咖啡,老周熬夜在那看球,互不打扰。偶尔阿琳会端杯热牛奶过去,老周也会记得把音量调小些。 婚姻里的习惯碰撞,不是要争个对错,而是找到彼此舒服的相处方式。就像两个齿轮,慢慢磨掉尖锐的棱角,才能咬合得更顺畅。 二、责任的重量:两个人的担子不好挑 刚结婚时,小两口总说“有情饮水饱”,可真到了要养孩子、供房贷、照顾老人时,才发现“饮水”也得算计着来。 大志和晓梅结婚五年,孩子刚上幼儿园,每月学费、房贷、双方父母的赡养费加起来,几乎占了工资的大半。大志每天下班后开网约车到深夜,晓梅则在周末去超市做促销。有次孩子发烧,两人都没时间请假,在电话里吵得不可开交:“你就不能请天假吗?”“我请假,这个月房贷你交?” 这样的压力,压得很多夫妻喘不过气。但压力不是用来互相指责的,而是要一起扛。后来大志和晓梅坐下来算笔账:大志减少网约车时间,多接几个白天的私活,保证晚上能回家;晓梅辞了超市的活,在家做手工饰品卖,既能照顾孩子,也能添点收入。虽然还是忙,但两人心里都松快了些——至少知道对方和自己在同一条船上。 婚姻里的责任,从来不是一个人冲锋陷阵,而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你累的时候,我多扛一点;我难的时候,你搭把手。日子再紧,心齐了,就有奔头。 三、关系的平衡:不止两个人的战场 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双方的父母、兄弟姐妹,都是绕不开的牵绊。 莉莉的婆婆总爱来家里“指导”生活:菜做咸了,衣服晒反了,连莉莉给孩子买的玩具都要念叨几句。莉莉忍了几次,终于忍不住跟丈夫抱怨,丈夫却说:“妈也是好心,你别往心里去。”这话像根刺,扎得莉莉委屈又生气。 这样的难题,很多夫妻都遇到过。一方觉得委屈,一方觉得是小题大做。其实,关键在中间人的态度。后来莉莉的丈夫试着跟母亲说:“妈,莉莉有自己的想法,咱们少操心,她会把家照顾好的。”又跟莉莉说:“我知道你受委屈了,下次她再说什么,我来挡着。” 处理家人关系,不用非要谁赢谁输。就像走钢丝,得两边都顾及到。对长辈多些尊重,对伴侣多些维护,找到那个不偏不倚的平衡点,日子才能安稳。 四、平淡的考验:激情退去后的温度 结婚十年的老陈夫妇,最近总觉得没话说。晚饭时各扒各的饭,饭后一个看电视,一个刷手机,睡前道句“晚安”,就算过完一天。老陈偶尔想聊聊天,妻子总说“累了”;妻子想约着去逛街,老陈又说“没兴趣”。 有人说,婚姻到最后都是这样,淡得像白开水。可白开水也能调出味道来。老陈开始学着给妻子剥她爱吃的橘子,妻子则在老陈晚归时留盏灯、温杯牛奶。周末两人一起去菜市场,你挑菜我砍价,回家一人炒一个拿手菜,饭桌上说说街坊邻居的趣事,倒也有了些烟火气。 平淡不是婚姻的敌人,懒得经营才是。不用天天烛光晚餐,一句暖心的话,一个顺手的帮忙,就能给平淡的日子加点糖。 婚姻确实难,难在要把两个不同的人拧成一股绳,难在要在柴米油盐里守住初心,难在要在重重压力下还能笑着牵手。但正是这些难,让我们学会包容,懂得担当,明白爱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长久的陪伴。 就像航船总会遇到风浪,只要两个人握紧船舵,再难的航程,也能看到靠岸的灯塔。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