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有在被接纳后才会卸下防备才会主动靠近

这不止是人际交往中的常见现象,更是能通过心理学原理阐释的规律: 1. 防备的根源:不安与疏离 当一个人刻意保持距离时,他/她实则在内心筑起一道防护栏。这道栏的形成通常源于三点: 不被接纳的落寞:我的特质、我的选择始终不被认可 被排斥的担忧:如果我展露真实,你会轻视且远离这样的我 被辜负的过往:曾经的经历让他明白,毫无保留易遭伤害 防备,本质上是一种自我隔离的保护策略。好比一只受惊的小兔,它躲闪逃离不是因为天性冷漠,而是因为它满心不安。 2. 接纳的作用:拆除壁垒的归属感 “被接纳”就像有人轻声对那只小兔说:“我看到了你的不安,我在这里,不会伤害你。” 这个转变过程如何发生? 自我被肯定:当你说“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对方回应“我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你的自我怀疑就从一种压抑的、负面的内在认知,变成一个被外部世界认可的、合理的状态。这种“被认可”的感觉,彻底驱散了落寞感。 防备失去意义:既然你已经接纳了我,看到了我不完美的一面却依然认可我,那我还有必要对你保持距离吗?防备的价值便不复存在。 信任感的建立:接纳是人与人之间最稳固的纽带。当一个人感到被接纳,他会从“我远离你”的疏离心态,转向“我信任你”的亲近心态。在这份信任中,主动靠近便成了自然的选择。 3. 靠近的本质:从封闭到开放 防备是内心的封闭与抗拒,而靠近是情感的开放与联结。一个人只有在感到足够安心时,才能放下戒备的姿态,让内心的善意与热情释放出来。这种主动的善意,就是靠近的动力。 它可能表现为: 主动分享自己的心事 主动关心对方的状况 主动包容彼此的差异 态度、表情和行动的热忱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将其运用到各类关系里: 与朋友闹矛盾时:不要忙着争论对错,试着先说一句:“我知道你现在肯定不好受,能和我说说吗?”这往往比任何道理都更能修复关系。 陪伴长辈时:当长辈坚持旧习惯时,否定和纠正只会加深隔阂。握住他的手说:“我明白这个习惯对你很重要,慢慢说我听着。”先接纳态度,再沟通方法。 与陌生人相处时:面对拘谨的对方,一句“没关系,按你舒服的方式就好”,远比不停追问更能让他放松下来。 所以,防备,是未被接纳的信号;而靠近,是被接纳后的回应。当我们希望别人向自己敞开心扉时,最有效的方式,或许不是去催促、去强求,而是先主动迈出一步——带着真诚的尊重与包容,去接纳他防护栏后,那个真实的、可能正感不安的自我。能拥有这样的认知,本身就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智慧。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