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师,定然会有这样的经历: 你苦口婆心谈了一大通作业要求。结果一下课,有几个小屁孩还凑上来问,老师,刚才作业怎么做来着?于是,老师又得耐心重来一次两次,看着他们发出“哦”声,似懂非懂地点头离去。做家长,你可能有这样相似的经历: 苦口婆心对孩子说了一大堆道理,结果他转头就去打游戏;你刚提醒他写作业,他嘴上“嗯嗯”答应,下一秒却拿起手机刷短视频。你气得不行,觉得孩子“不听话”“没记性”。其实,不是孩子故意不听,而是你的话,根本没真正“进去”。二最近我学到了一个词——沟通漏斗,才恍然大悟。沟通漏斗是啥?简单说就是:你想表达100%的意思,说出口可能只剩80%;对方听到的只有60%;理解的可能只有40%;最后能记住并执行的,可能连20%都不到。这就像水从漏斗上口倒进去,越往下越少。 (图片为AI生成) 大人和大人的沟通尚且如此,何况小孩子?孩子的大脑,还在发育中,注意力、理解力、情绪调节能力都远不如成人。 所以,你那句“你要自律”“你要努力”,在他耳朵里,更可能变成了一串模糊的噪音。三要让孩子听进去,刚开始就要说具体。你以为你在讲道理,其实他在听天书。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就指出: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成人完全不同。 7岁以下的孩子,基本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抽象概念对他们来说很难理解。 你跟他说“时间很宝贵”,不如直接说:“再玩5分钟,我们就去写作业。” 你讲“你要为未来负责”,不如说:“今天写完作业,晚上咱们一起看动画片。”你跟他说“桌子要整洁”,不如说:“桌上不要摆东西。作业写完后,本子要整理好放到书包里,笔要放到文具盒里,用布将桌子擦干净。”说过几次之后,孩子明白意思了,我们就可以说简洁一些了:“作业写好后,把桌子整理干净。”四要让孩子听进去,就要产生双向连接。沟通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连接。据说,超过68%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是教育最大难题,但其中近一半的家长从不主动问孩子“你怎么想”。 沟通漏斗的底层逻辑,其实是共情缺失,没有产生连接。 没有产生连接的沟通,相当于漏斗里的水,孩子没有接住。你只顾着“我说了”,却没想过“他听懂了吗”“他愿意听吗”。小林妈妈就特别关注对孩子的共情。 她儿子以前总拖拉,她不说“你怎么又磨蹭”,而是蹲下来问:“是不是觉得作业太难?妈妈陪你一起!” 结果孩子主动坐到书桌前。因为被理解了,才愿意行动。五要让孩子听进去,就得先让孩子听懂。《鬼谷子》里说,遇到不同的人,说话沟通方式应该也不一样。遇到孩子也是一样。真正有效的沟通,是把话“翻译”成孩子的语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让孩子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你吼他“快点!”,他感受到的是指责; 你换成“我相信你能安排好时间”,他接收到的是信任。 语气变了,效果就变了。六别再怪孩子“左耳进右耳出”了。 也许,你的声音根本没真正抵达他的心里。 试着慢下来,蹲下来,用他听得懂的方式说话。 沟通漏斗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一直站在高处,自说自话。记住: 孩子不是不听话,只是还没被真正“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