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清求助还是操控,是被共生侵蚀的结果

共生必有施受虐,特别是养育者说教孩子时,孩子基于无意识忠诚,会表现出“知道了”的听话状态,看到孩子臣服于自己,心里会很爽,感觉自己特别牛逼---进入令人上瘾的躁狂态。直到孩子不再理自己甚至敌对、攻击自己时,才会感到世界都抛弃了我---躁狂破碎后的情绪反应。自我攻击久了会掉进抑郁态,于是自我怀疑,自我封闭,停止关系链接,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不甘心。不甘心发挥作用时,会用讨好孩子的方式来操控伴侣/孩子,语言是:我都为你这么做了,你还不满足我吗?由于对方早已熟悉自己的“套路”,依旧会敌对、漠视自己,有些孩子甚至会用残忍的语言来回击父母,但对于被共生侵蚀到骨子里的人来说,哪怕伴侣/孩子骂自己,也比全世界没有人搭理自己要好。然而这一切苦的起源是:妄想幸福是通过他人当如我所愿得来的。小时候妄想父母给我爱,长大妄想伴侣给我爱,再生个孩子给我爱。于是建构出恶性循环:越孤独越幻想索爱-越幻想索爱越孤独。共生模式源于童年和父母建构出的互动模式,可以简单概括是父母的“缺爱养育法”,养育出“幻想被爱才幸福”的孩子。自己被缺爱养育,这是个仅需承认的无奈事实,缺爱不代表一个人就得守着“幻想被爱才幸福”的信念活着。幸福是有它的客观规律存在的:自我负责,我想要什么,靠我的脑子、双手、行动直接去获得。哪怕困难重重,但每一步都是心安的。附《怎样重新养育自己》2边界感的定义:知道“我不能为别人/别人不能为我”的选择、情感、需求承担责任、作出决定。以此定义为标尺,就可以识别出什么是共生侵犯,什么是边界清晰。比如“你得理解一下父母”,很显然,是否选择理解父母是孩子边界内的事,所以这句话构成了主体选择权的侵犯,属于共生侵犯语言。那么边界感清晰时,就不会造作出虚假问题“怎样边界清晰的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苦心”,这就是再问:怎样可以不吃不喝但还能活下去?属于不成立的伪命题,自然无法解答,如果真的有人试图解答不成立的命题,大几率非奸即盗。粉丝留言: 我女儿会这样“妈妈,这两个我有点纠结,不知道选哪一个,你的建议呢?”  我一般会说“如果是我,我选这个”女儿: “为什么?”   我说明自己的看法以后会最后加一句:“最终你还是自己决定选哪一个吧?”   有点疑惑这里面有没有共生?望潘老师指导 潘:孩子需要的是你的“建议”,不是让你“决定”。 之所以分不清共生还是求助,我目前的理解是:童年时期,养育者的侵犯以看似求助的形式在表达,例如“你就不能帮帮妈妈?”,“妈妈就希望你懂事,让妈妈省心”。妈妈看起来是低下的求助姿态,实际上是剥削孩子,满足妈妈的需要,所以孩子时期的自己会对“别人的需要”这件事高度应激。于是面对自己孩子提需要,也会激活自己被妈妈吞噬的应激反应,所以把求助解读成对我的剥削。有些孩子会闹父母,提出无法满足的需要,不满足就会崩溃,以此胁迫父母满足自己,事实上深入探索亲子互动后,就会看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共生互动。要提醒孩子早休息不要玩太晚,要剪头发,要洗澡...父母夺走孩子对自己身体感知的抉择权,于是孩子的感知里是“你要我做什么事,都是为了操控我,剥夺我的意志”那么面对自己的孩子求助时,也会本能应激。3生存机制我印象深刻的个案,是多年前父母来寻求帮助,他们家一个35岁的“孩子”,没有工作和私人生活,和六十多岁的父母同住。父母向我倾诉了大量苦水,抱怨说孩子多么难带,小时候多么多病,长大了会说出多么大逆不道的话刺激妈妈。然而探索到细节,就发现共生互动如此绵密:35岁的孩子,依然每天被妈妈提醒孩子要早上刷牙,吃完早餐后要吃药,告诉孩子内裤要手洗不能机洗。如此致密的共生吞噬,自然养出了一个丧失人格功能、社会功能的“巨婴”。然而当我呈现给妈妈这份共生模式时,妈妈只会说一句:哎,我知道,但我也没办法,你不行还是跟孩子直接谈吧,我搞不定孩子,老师你你来搞定他。不论我给出多少有边界的做法选项以切断共生,恢复孩子的人格功能,妈妈依然会守住共生模式,因为这背后妈妈有着巨大的获益:我还有管孩子的活儿要干,我在这个家里还是有价值的,这样就能制衡老公极高的社会地位对我的鄙视。共生=自私人格。这个35岁的“孩子”只能通过阉割自己的人格功能,才能让妈妈满意,妈妈需要一个情绪垃圾桶,孩子就可以一直做这个垃圾桶,只需要父母给自己饭吃,给烟酒钱就行。不难分析,这个家庭大概率不会再有后代。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