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通常在两种情况下想要自律。 第一种情况,当遇到困扰觉得生活不如意或不对劲的时候,为了解决困扰,改变这种不如意或不对劲的状态,就会选择自律。 比如,当你发觉周围同事都比自己优秀,自己很差劲时,你就会开始变得自律。你可能会从最简单的事开始,买些畅销的书,每天看上1个小时,上一些最近很火的课,花大量时间整理课程笔记。或者你发现优秀的人都在早起早睡,于是你也开始自律的早睡早起。然而当你感觉自己变得挺好时,你就坚持不下去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自律并不是真正的自律,它叫回避型自律。就像是心血来潮,来得快去的也快,它的特点就是驱动力会随着痛苦感受的增减而起伏变化,既不稳定也不靠谱。 你当时感受到的痛苦越深,你的自律动力就越大。而同时由于自律带来的短期结果,让你感受到的痛苦减少了。所以支持你自律的动力也就减少了,被本能的惰性驱使,自然就松懈了。 直到由于放纵带来的痛苦再次加重,然后你才会觉得真的要好好自律起来才行。这样陷入反复一轮又一轮的循环,本质上是你为了回避眼前的问题,寻找一种自己可以变得更好的希望而做的努力,但在这种循环中,是无法养成真正自律的好习惯的,它只会让你反反复复没有实质进展,甚至陷入自我怀疑,感觉到非常疲惫。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实现真正的自律呢? 如果你是回避型自律,那你就要先调整一下自己的动力来源。如果问你,你的人生愿景是什么?这个命题难免有点太大了。那我们不妨先划分一年的短期目标,比如在工作上希望完成某个项目,或者在学习上希望考上某个学校。那么要实现计划需要达到一个什么状态?为了实现这个状态需要自律去做的事情都有哪些?将目标量化,每天早起一小时学英语,或者每周运动三次,这样每完成一项小任务之后,你就会感到充实的满足感,同时也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 除此之外,很重要的一点,还要改掉急功近利的态度,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培养坚持的习惯要实现也不难。你可以给自己找一个榜样,让他成为你的指南。 针对我来说,长期主义的榜样是约瑟夫坎贝尔。在经济大萧条期间,他躲进森林里生活,看了五年书。等他出来后,很快就成为了非常有名的神话研究学者,写了像千面英雄这种影响到千万读者的书。因为他的存在,我很笃定的走在长期主义的路上。 因为少了急功近利的心,所以更能享受这个奋斗的过程本身而非目标。自然很好的坚持了下来,不再绕进回避型自律的恶性循环。 自律的前提是设定一个可行的目标和找到一个长期主义的榜样,成为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如果能够做到它,你的人生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评论区留下一个你希望通过自律实现的小目标,实现后回来打卡,再看看那时的你实现真正的自律了吗? 别忘了 世界和我爱着你。我是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