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停止内耗,从三次放下开始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内耗效应”。 指的是,因不协调、或矛盾等造成的人力、物力等方面无谓的消耗而产生的负效应现象。 其本质是,对外没有作功而只是内部消耗能量。 对一个家庭来说,最可怕的可能不是物质贫穷,而是精神内耗。 内耗,耗掉了家庭成员的心力,使整个家庭充满阴云,矛盾、冲突不断。 而一个家庭,如果想停止内耗,不如先从这三次放下开始。 01 放下原生家庭的伤痛 电视剧《都挺好》中有句台词:“你可以不原谅,但应该选择放下。” 原生家庭,或许给我们带来过无穷的伤害,让我们久久难以释怀。 可还是想说,人的一生是漫长的。 我们不应该一辈子,都禁锢在原生家庭的阴影里。 即使做不到原谅父母,但至少可以学着放下,放下原生家庭的伤害,与自己和解。 作家东野圭吾在书中写过一句话: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重大的。 但童年没有收割幸福,并不意味着,就此没有了播种幸福的能力。因为,我们还有主观能动性,还有后天的学习与修正,以及放下与原谅。 原生家庭,或许可以决定前半生,但你自己可以决定后半生。 放下原生家庭的伤痛,将过去腾空,好好爱自己,好好经营生活。 你值得被爱,值得被肯定,值得更好的人生。 02 放下改造伴侣的执念 某档婚恋节目中,来了一对情侣,他们在一起2年,现在正闹分手。 女生控诉男友答应过的事,从来没有做到过。 男友体型有点偏胖,她想让男友减肥,并给他办了张健身卡。 男友并不是真心想要减肥,没有改变的动力,总是以各种借口逃避。 两个人因为这件事,吵得很凶。 后来,男友开始夜跑了,奇怪的是,每天夜跑回来身上一点汗也没有,而且还越减越肥。 原来,在夜跑的路上,男友偷偷吃起了炸鸡,喝起了可乐。 女生彻底崩溃了,吵着闹着要分手。 情感导师涂磊是这样点评的: 在相爱之前,你是你,我是我,在相爱之后,依然你是你,我是我。 因为相爱走在一起才两年,对方身上所存在跟你不同的那些点,一定是客观存在。 既然承认了彼此之间是有差异的,还得承认一点,人在漫长的一生当中,是不会发生太大改变的,如果有,也是细小的调整。 所以,千万不要试图改变一个人,也不要为一个人去改变,因为都做不到……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性格、想法,以及行为方式。 强行改变伴侣,只会让对方远离,让这段关系岌岌可危。 爱是彼此欣赏,彼此接纳对方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把对方改造成你想要的样子。 真正成熟的婚姻,是降低期待,接纳不同,尊重真实。 降低期待,没有太高的期待,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失望; 接纳不同,放下改变伴侣的执念,爱一个人本来的样子; 尊重真实,学会用美的眼光,去欣赏那个不完美的人。 爱一个人,更多的应该是爱其所是,而不是爱己所愿。 与其要求别人改变,不如转变心态,把期待放在自己身上。 努力改变自己,取悦自己,成就自己。 03 放下对子女的控制欲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没有一句台词,却引发无数人的思考。 剧中的妈妈,无微不至照顾着包宝宝,小心翼翼给他喂食,帮他洗澡,给他买爱吃的东西。 在妈妈的精心照顾下,包宝宝一天天长大。 他开始渴望外面的世界,想认识新朋友,想接触不一样的生活。 但妈妈却忽略了他的要求,还是像小时候一样,时时刻刻围着他转。 包宝宝偷偷去外面闯荡,认识了许多朋友,还交了一个女朋友,有了自己的圈子和生活。 当他带着女朋友回家,准备收拾东西搬出去时,妈妈死活不让他离开。 但包宝宝铁了心要走,伤心不已的妈妈,一气之下将他塞进了嘴里。 在这部短片中,能看到很多父母的影子。 他们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同时也是“过分”的,恨不得把孩子拴在身边,为了孩子牺牲一切。 但这种付出和牺牲,对子女来说,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痛。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是放手,是成全,是得体的退出,而不是控制,不是牺牲,不是放弃自我。 虽然父母给了子女生命,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就能控制子女的人生。子女不是父母的私人物件,他是独立的个体,是有思想、有灵魂的生命。 别做“委屈”的父母,把子女视为生活的重心,为了子女操碎了心。 试着放下自己的控制欲,从子女的世界中适时退出,多关注自己的人生。 找到自己的热爱,将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不过分干涉子女的生活。 特别认同一句话: 人到了一定年纪,真正决定你生活质量的,其实是家庭。 没有谁愿意,生活在一个矛盾丛生,争吵不断的家庭。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够幸福美满,充满欢声笑语。 一个家庭的幸福度如何,取决于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 放下原生家庭的伤痛,承认父母的不完美,既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如努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 放下改造伴侣的执念,接纳真实的对方,好的婚姻,是我爱你本来的样子,你也爱我本来的样子; 放下对子女的控制欲,适时退出子女的生活,把目光转移到自己身上,多关注自己,多取悦和爱自己。 愿我们都能经营好家庭,远离争吵,拥抱温暖,拥抱幸福与美好。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