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本质是个体心理资源的无效消耗,其最大原因并非外部压力,而是内在认知与情绪的“自我对抗”,可从3个维度拆解: 1. 认知层面:“反事实思维”的过度激活 心理学中的“反事实思维”,指对“已发生事件”进行“如果当初怎样,结果就会更好”的假设。若过度陷入这种思维(如“刚才发言没说好,要是提前多练一遍就好了”),会不断放大“未达预期”的遗憾,将注意力聚焦于“无法改变的过去”,而非“可调整的当下”,导致心理资源被反复消耗在无意义的假设中。 2. 情绪层面:“情绪抑制”与“自我批判”的双重叠加 当产生焦虑、脆弱等负面情绪时,若强迫自己“必须坚强”“不能软弱”(情绪抑制),同时又因“产生负面情绪”而自我批判(如“我怎么这么没用,这点事就焦虑”),会形成“情绪压抑→自我否定→更焦虑”的恶性循环。这种双重内耗会持续消耗心理能量,使人陷入“既处理不了情绪,又无法专注做事”的困境。 3. 行为层面:“决策拖延”与“目标模糊”的相互作用 若对目标缺乏清晰规划(如“想提升自己,却不知道从哪入手”),或因“怕做错”而反复拖延决策(如“这份方案改了5版,还是觉得不够好不敢提交”),会持续处于“想做却没方向”“做了又怕不好”的矛盾中。这种不确定性会不断引发自我怀疑,导致行为停滞,进一步加剧内耗。 内耗的核心是“自我与自我的对抗”,而非外部压力本身。若想减少内耗,可从“调整认知、接纳情绪、明确目标”三个方向切入,具体方法可结合你的日常场景进一步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