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的情绪职责

父母与孩子的情绪职责:接纳、共情与规则 本文核心围绕“家庭系统中父母与孩子的职责”展开,明确父母需通过接纳、共情+行为规则守护孩子情绪,孩子则通过感受与表达情绪完成探索学习,最终帮助孩子培养情绪调节能力。 一、父母的核心职责:情绪守护与行为引导 父母需同时承担“情感守护者”与“行为引导者”角色,两者结合才能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1. 情感守护:接纳先行,共情随后 - 接纳:认可孩子情绪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如说“你很难过,我看到了”,而非否定“你没必要难过”。孩子获得接纳后,会因本心被肯定而主动整理情绪;反之情绪会失调加剧。 - 共情:在接纳基础上,用好奇心理解孩子感受(而非评判),让孩子觉得“有人和自己站在一起”。例如孩子生气时说“弟弟总捣乱,确实很烦人”,能帮孩子分担情绪压力,提升情绪可控性。 2. 行为引导:设置明确规则 - 规则的核心是告诉孩子“情绪再强烈也不会失控”,比如制止孩子打弟弟时,需同时表达接纳(“我知道你生气”),并提供解决方案(“我帮你不让他碰积木”)。 - 孩子会从父母的规则中感知“情绪可控”,逐渐将这种控制力内化为自身能力,减少情绪转化为过激行为的可能。 二、孩子的核心职责:通过情绪探索学习 孩子在家庭中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感受、表达情绪(包括哭闹、提要求)来探索世界,具体包括: - 了解自身能力边界、安全范围、家庭角色与自主权; - 通过试探边界(如“想再看一集电视”)、挑战权威(如抗议父母离开)来学习规则与社交。 - 需注意:孩子的“挣扎行为”(如哭闹)是履行职责的表现,并非“不良行为”,父母需区别看待。 三、家庭职责的相互作用: 孩子行为 父母回应(接纳+共情+规则) 想打捣乱的弟弟 “我不会允许你打弟弟(规则)。 我知道你很生气,弟弟总碰你积木确实烦(接纳+共情),我会帮你想办法(解决方案)。” 拿着剪刀跑 “我不会允许你拿剪刀跑(规则)。 我知道你想跑着玩(接纳+共情),你可以放下剪刀跑,或做完手工再跑,选哪个?(提供选择)”抗议关电视 “时间到了要关电视(规则)。 我知道你还想看,换我也不想关(接纳+共情),我们一起记下来明天看哪集(解决方案)。”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