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我不行"的怪圈:重建内在声音的三年手记

二十五岁那年我差点因为持续的自我否定辞职。作为广告公司的策划助理,连续三个月的方案被毙让我养成了睡前复盘的习惯——但后来变成了反复咀嚼失误的自我惩罚。记得有次客户反馈里写"逻辑稍显薄弱",我盯着那行字到凌晨三点,脑子里全是"连基本逻辑都没有,我根本不适合做这行"的声音。 转机出现在某个加班的深夜。当时我蹲在公司楼梯间啃面包,听见实习生小声打电话:"妈,方案又被改了五次,但我发现每次修改后数据都变好一点。"这句话突然像光一样照进我心里。那天开始我在笔记本上画了两列表格,左边写"今天的灾难化想法",右边对应"实际发生的事"。 比如"这次提案搞砸会被全公司嘲笑"对应"只有三位评委提出修改意见,其中两位认可创意方向";"我永远写不出爆款文案"对应"上周的推文转化率比上个月提升15%"。坚持两个月后,我发现左边的句子越来越夸张,右边的事实却在悄悄累积成小山。 最有用的是"证据检验法"。当"我总是让团队失望"的念头冒出来时,我强迫自己找出三个反例:上次临时救场的活动方案拿了部门奖,同事小王说喜欢和我搭档头脑风暴,客户总监在例会上表扬过我的细节把控。这些具体的事件像锚点,慢慢把我从"我不行"的泥潭里拉出来。 现在我依然会有自我怀疑的时刻,但已经能很快察觉到那个挑剔的内在声音。上周给新人做分享时,我特意把当年的表格投影出来:"看,这是25岁的我和现实打架的记录。其实我们对自己的差评,大多是放大镜下的瑕疵。"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