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的想到过去后悔的事情; 过度的解读别人的话; 看着未完成的任务,纠结到无法动手,一整天都在内耗中度过; 睡前都不断在回想今天的对话; 其实,这些看似努力的纠结,背后本质是——心理资源的无效消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耗本质的心理学解释 1. 自我损耗理论 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就像一块电池,用得越多,消耗得越快。 当我们将有限的心理资源浪费在反复思考、纠结和焦虑中,心理疲劳就会找上门来。 2. 反刍思维:对消极情绪或事件反复琢磨、回想、分析 这种思考往往是侵入性,会感觉这种思维突然闯进你的脑海中。 尽管看似是对问题的分析和反思,但实际并未带来有效的解决方案。 例如: 走在路上,突然想到:“要是当时我没那么做就好了” 3. 认知负荷 大脑的“认知背包”是有限的,当它被无效思考塞满时,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没了空间。 例如: 面对简单的任务也感到力不从心,因为认知资源被“思维垃圾”占据。 明明纠结了一整天,却发现什么事情都没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耗是一种典型的“无效认知负荷”。它让你的脑子一直在转,但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 反复思考:“我是不是哪里说错了?”却没有找到答案。 • 过度担忧:“万一这件事没做好怎么办?”却迟迟不行动。 • 被他人情绪牵绊:“他生气是不是因为我?”其实根本和你没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耗往往让人感到十分“折磨”。明明自己很努力,消耗了很多心力,但什么也没解决。 学会识别内耗,减少无效思考。